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傥荡的意思、傥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傥荡的解释

[dissolute;dissipated;unrestrained;uncon-ventional] 放浪不检点;疏放无拘检

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后汉书·史丹传》

详细解释

放浪不检点;疏放无拘检。《汉书·史丹传》:“ 丹 为人足知,愷弟爱人,貌若儻荡不备,然心甚谨密。” 颜师古 注:“儻荡,踈诞无检也。”《新唐书·张荐传》:“性躁大,儻荡无检,罕为正人所遇。” 清 姜宸英 《故江南布政司右参议周公墓碣铭》:“其天性儻荡不羈,饮酒歌诗意豁如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傥荡(tǎng dàng)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

一、核心释义:放达不羁,不受拘束

指言行洒脱自由,不拘泥于礼法或世俗规范。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2卷,第143页)释为“放荡旷达”,如《汉书·叙传》载:“傥荡不备”,颜师古注:“傥荡,疏诞无检也。”

用例:形容人物性格豪放洒脱,如“为人傥荡,不拘小节”。

二、引申义:自然坦荡,磊落豁达

强调心胸开阔、光明磊落的状态。

来源: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训》引《庄子》注:“傥荡,无心貌”,指坦率自然、不存机心。

用例:描述气度恢弘,如“其行止傥荡,如清风朗月”。

三、文言通假:同“惝怳”(chǎng huǎng)

表恍惚、怅惘之意,属罕见用法。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1283页)标注:“傥,通‘惝’”,如《楚辞·远游》有“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怳而乖怀”之句。


经典文献例证:

《汉书·盖宽饶传》:“宽饶为人刚直高节,志在奉公……然深刻喜陷害人,在位及贵戚人与为怨。又好言事刺讥,奸犯上意。上以其儒者,优容之,然亦不得迁。” 后文评其性格“傥荡不备”,凸显其刚直不阿却疏于世故的特质。

权威参考: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3. 《广雅疏证》(清·王念孙)
  4. 《汉书》颜师古注(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傥荡”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1. 基本含义
    指人的行为举止放浪不检点、疏放无拘检,常带有轻佻、不羁的意味。例如《后汉书·史丹传》中描述“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即表面看似随意,实则内心谨慎。

  2. 词性及使用场景

    • 词性为形容词,多用于形容性格或行为,如“傥荡不羁”。
    • 既可含贬义(如批评轻浮无责任感),也可在特定语境中体现洒脱不拘的中性色彩。
  3. 古籍例证

    • 《新唐书·张荐传》提到“性躁大,傥荡无检”,强调性格急躁且行为不受约束。
    • 清代姜宸英的墓志铭中,则以“傥荡不羁”形容人物豁达洒脱的性情。
  4.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放荡、不羁、疏狂。
    • 反义词:稳重、严谨、端庄。
  5. 现代用法示例
    如小说中描写人物“胸怀傥荡”,或形容某人“傥荡无检”,均体现不拘小节的特质。

注意:该词多用于书面语,日常使用较少。具体褒贬需结合语境判断,部分古籍中可能偏向中性,而现代语境下更倾向贬义。

别人正在浏览...

谙达伴侣包匦标情夺趣冲輣黨政得己敦明度恕额手称庆繁朵蜂虿入怀﹐随即解衣分化与整合福生于微黉宫花遮柳掩回慝昏诐嘉答家降见怪蛟精角手积风金膏冀阙积悟控勒款东匡时济世连緜书醴洒理准龙穴趢趚廿二史驽鈆骈奏乾恩荫强敏乾姜散名山骨上下同欲饍羞摄承舍生取义舍身为国树型太宗滕薛争长天罗调频立体声广播通联外头人王封伪物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