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鸛鵞 ”。 1.《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丙戌,与 华氏 战于 赭丘 。 郑翩 愿为鸛,其御愿为鹅。” 杜预 注:“鸛、鹅皆陈名。” 杨伯峻 注:“《埤雅·释鸟》:鹅自然有行列。故《聘礼》曰‘出如舒鴈’(鴈即鹅)。古者兵有鸛、鹅之陈也。旧説 江 淮 谓羣鸛旋飞为鸛井,则鸛善旋飞,盘薄霄汉,与鹅之成列正异,故古之陈法或愿为鸛也。”后遂以“鸛鹅”泛指军阵。 宋 沉括 《延州谢到任表》:“四府连衡,而鸛鵞成列。” 清 裛一 《庚子时事杂咏·联军入京》:“心惊君子为猨鹤,眼看雄心尽鸛鹅。”
(2).鹳和鹅的飞翔。形容雪花纷飞的样子。 清 王士禛 《送洪昉思由大梁之武康》诗:“北风吹雪如鸛鹅,急装结束尪驴驮。”
“鹳鹅”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综合权威来源的解释如下:
“鹳鹅”一词需结合语境理解: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左传》原文或汉典等权威辞书。
《鹳鹅》是一个表示鹳和鹅的汉字词语。它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鹳”和“鹅”。这个词是描述了两种不同的鸟类,分别是长腿的白鹳和大雁类的家养鹅。
《鹳鹅》的“鹳”部分的部首是“鸟”,它由13个笔画组成。而“鹅”部分的部首是“鸟”,由9个笔画组成。
《鹳鹅》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学作品。在明代杨慎《悬史》卷六的一篇中,他写到:“去之青山,鹳鹅之希由也。”这里的“鹳鹅”形容了极其稀少的动物,后来逐渐演变成了表达罕见、不常见之物或事物的词语。
《鹳鹅》的繁体字形为「鸛鵞」。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凡鹤的古字通用「鹖」。一说「鹖」是傍省注「鹳」加「隹」。
1. 这座湖边常常能看到滑稽的鹳鹅在互相嬉戏。
2. 老师在动物课上向学生展示了关于鹳鹅的图片。
1. 鹳苹:指青枝挂苹果的样子。
2. 鹳翎:鹳的羽毛。
3. 鹳鹄:指鹳的样子。
近义词有:白鹳、大雁。
反义词有:平凡、常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