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文。 宋 陆游 《秋怀》诗:“讼氓满庭閙如市,吏牘围坐高於城。” 清 许承钦 《兵至》诗:“爱养天心嗇,诛求吏牘能。”
“吏牍”是一个汉语词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宋代陆游《秋怀》:
“讼氓满庭閙如市,吏牘围坐高於城。”
(百姓诉讼声如集市般喧闹,官吏的公文堆积如城墙般高)
此句生动描绘了古代官吏处理大量公文的场景。
清代许承钦《兵至》:
“爱养天心嗇,诛求吏牘能。”
(体恤百姓需节制,苛责则显公文之能)
反映了吏牍在苛政中的工具性作用。
“吏牍”泛指古代官府的行政文书,是官吏处理日常政务的核心载体。其内容可能涉及案件审理、赋税记录、政令传达等,体现了古代官僚体系的运作方式。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古典文献如《陆游诗选》或《清代公文制度研究》。
吏牍(lì dú)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具有典故性质。下面将介绍该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吏牍的第一个字“吏”是一个汉字,其部首为口(kǒu),总笔画数为5。第二个字“牍”同样是一个汉字,其部首为牛(niú),总笔画数为13。
吏牍这个词源于古代中国的官府文书工作。其中,“吏”指的是官员、文职人员,而“牍”则代表文书、文件。因此,“吏牍”可理解为官府中的文书办理工作。
吏牍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吏犢」。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吏牍这个词的古时候写法为「吏讀」。
1. 整理吏牍是他的工作职责之一。
2. 他精通吏牍,能够高效处理各种文书工作。
吏长:官府中负责文书管理的官员。
吏部:古代官制中的一个官署,主管官员选拔和管理。
文书:指官府中的公文、文件。
档案:指保存各种文书记录的文件。
百科:指把知识系统地编排成书,供人参考。
文学: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表达人们感情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白饮报身北溟庳陋鄙事操身行世长筹琤琤唇齿处斩赐则辏队丹辉刀门搭坐帝胄断手续玉笃艺防止核扩散条约蜂啓俘虏缚辱涵受谽谺寒信阖拢黉宫黄同纸恢伟火棍饯路翦片见兔放鹰鉴于精色金谷酒进种善羣劳勚梁窦连向懋能谧安赔钱货屏风误点品字封抢婚让逸竞劳儒乡桑榆晚景升朝声闻式庐石涅受署脱来午达武艺无准仙师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