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困难貌。《国语·鲁语下》:“我先君 襄公 ,不敢寧处,使 叔孙豹 发帅敝赋,踦跂毕行,无有处人,以从军吏,次於 雍渝 。” 韦昭 注:“踦跂,跘蹇也。”
蜷曲貌。 唐 柳宗元 《斩曲几文》:“且人道甚恶,惟曲为先。在心为贼,在口为愆,在肩为僂,在膝为挛。戚施踦跂,匍匐拘拳。古皆斥远,莫致於前。”集注引 任渊 曰:“踦,曲也。跂,有 跂踵国 ,其人行,脚跟不着地。上举綺切。下丘弭切。”
“踦跂”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字形和古代文献推测:
单字解析
组合推测
两字连用可能形容以下状态:
使用建议
该词未见于常见古籍和现代词典,可能是生僻组合或书写有误。若需更精准解释,建议提供具体出处或上下文,例如是否来自方言、特定文献等。
《踦跂》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行走时脚步不稳,并且有一跛足、一瘸腿的样子。
《踦跂》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部首是“足”,右边的部首是“止”。它的总共有13个笔画。
《踦跂》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甫田之什·有酒食先生遵酒食》一篇中。在繁体字中,这个词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和现在有所不同。《踦跂》这个词的古代写法是“躭屺”,其中“屺”是替代“跂”的古代字形。
1. 他踦跂地走进教室,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
2. 伤到腿后,他只能踦跂着走回家。
3. 那个老人踦跂着走在石板路上,小心翼翼地避免扭伤脚踝。
踦跂技巧、踦跂行走、踦跂而行
蹒跚、跛行、蹒跚而行
稳健、稳重、笔走龙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