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伯玉知非的意思、伯玉知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伯玉知非的解释

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伯玉知非"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语,典出《淮南子·原道训》:"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指春秋时期卫国大夫蘧伯玉(名瑗)能够不断反省自身过失的典故。该成语的核心内涵包含三层语义:

  1. 自我认知的深度

    形容人具备深刻的自省意识,能够清醒认识并修正过往错误。蘧伯玉在五十岁时仍能客观指认前四十九年的言行过失,这种"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非"的觉悟,体现了儒家"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身理念。

  2. 动态发展的生命观

    成语通过时间跨度的对比(五十年与四十九年),强调认知能力的持续进化。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评述此典:"盖谓逐年有悔,随事改图,非谓真积四十九年之失",突显了认知更新对个人成长的价值。

  3. 道德修为的标杆意义

    该典故自汉代起就被用作贤者典范。班固《答宾戏》云:"蘧瑗识四十九非",清代王先谦在《汉书补注》中引申为"君子不贵无过,而贵改过"的处世哲学,成为传统文化中衡量德行的重要标尺。

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比喻不断改过自新"(第七卷第1123页),《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则强调其"蕴含辩证思维,体现否定之否定的认知规律"。该成语在现代语境中多用于赞誉具有批判性思维和持续改进能力的个体或组织。

网络扩展解释

“伯玉知非”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ó yù zhī fēi,源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蘧瑗(字伯玉)的故事。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2.典故出处

3.深层意义

4.成语结构

5.注意事项

“伯玉知非”不仅是语言文化的凝练,更承载了中华传统中对修身自省的推崇。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淮南子》《庄子》等原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白玉轴包办婚姻币号步骤长川茶钱宸瞩抽头初供摧残大陵导播等会儿富渥夫栘隔栏钩矩孤妾红緑帖间杂骄饵娇红交境节货金驾隽客空废括实郎屋老爹历历论心渺邈木鹞狞髯张目纽带千载一逢敧倒情思秦牢人皇柔舌乳妪三希堂蛇米神门饰吏松醪酥乳湍瀑推显土箸舞衫歌扇五图武猷香髦享宴希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