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舍法的意思、三舍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舍法的解释

宋神宗 时取士法,为 元丰 新法之一。其法分太学为外舍、内舍、上舍,别生员为三等而置之。依一定年限和条件,由外舍升入内舍继而升上舍。最后按科举考试法,分别规定其出身并授以官职。在舍读经为主,以济当时科举偏重文词之不足。 绍圣 中,曾一度废科举,专以三舍法取士。 宣和 三年,诏罢此法。见《宋史·选举志一》、《选举志二》。《朱子语类》卷一○九:“莫説以前,只是 宣和 末年三舍法纔罢,学舍中无限好人才,如 胡邦衡 之类,是甚么样有气魄,做出那文字是甚豪壮,当时亦自煞有人。”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避史录话》:“ 崇寧 立三舍法,虽崇经术,亦未尝废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舍法是宋代推行的一种教育考核制度,核心是通过分级教学与考试选拔人才。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三舍”指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学生通过阶段性考核逐级晋升。该制度于1071年由王安石推行,旨在改革科举,强化学校教育。

具体实施中,三舍法将太学分为三级:外舍生2000人需通过公试升入内舍,内舍生300人经舍试可升上舍,上舍生100人由学官直接考核,优异者免科举授官。这一分级体系打破了传统科举“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强调长期学习积累。

从教育史角度看,三舍法首次将学业成绩与官职授予挂钩,推动官学体系制度化。《宋史·选举志》记载,该制度实行后“学者益众,学术斯兴”,但后期因考核标准僵化、名额限制等问题逐渐衰落。

教育部《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研究》指出,三舍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分层培养理念至今仍具参考价值,但因过度强调竞争性考核,未能完全实现教育公平。

网络扩展解释

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在熙宁、元丰年间推行的教育改革措施,属于“熙宁兴学”和“元丰新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通过学校教育和考试选拔替代传统科举制度,具体内容如下:

一、基本结构

将太学分为三级学舍:

  1. 外舍:初级,容纳2000人,学生通过考试入学(平民需考试,官员子弟可免试)。
  2. 内舍:中级,容纳300人,外舍生通过“升舍考试”并结合平时表现择优晋升。
  3. 上舍:高级,仅100人,内舍生经考核后晋升,优秀者可直接授官。

二、考核与选拔机制

三、历史意义

  1. 教育创新:首次将养士(培养人才)与取士(选拔官员)职能统一于学校,成为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突破。
  2. 科举改革:削弱科举影响力,强调学校教育质量,推动人才选拔的实践能力考察。
  3. 后续影响:元代以降的官学分级制度、明清国子监管理模式均受其启发。

四、局限性

三舍法最终未能完全取代科举,且因党争和变法失败,于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废止。

(如需了解具体考试流程或地方官学推行情况,可参考、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谤讪包桑漕河曹马朝座承袭褫带春情啜叱道笠大衍历凋瘵迭运飞砂扬砾匪席焚谷刚前弓裘国赋鼓桡寒隽幻观角家嗟屈积素爵帛拘挛补衲沮泞开朗克削狂疾赖昏撩拨领口灵响流赡漫溃腼赧缈缈牛角尖排沫乾涸迁声壤室三曹沈燃水晶盐水品私椷四遐搜肠润吻吐珠于泽,谁能不含玩服文焰无谋小鹿触心头销声敛迹屑意醯醢醯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