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赐福给为善的人,降祸给作恶的人。常用为劝人行善之词。《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 孔 传:“政善,天福之;淫过,天祸之。”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上》:“如 固 ( 班固 )斯言,则深信夫天怒神怨,福善祸淫者矣。”《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福善祸淫天有理,律轻情重法无私。”
“福善祸淫”是汉语成语,出自《尚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该成语核心含义指天道法则会赐福行善之人,降祸于作恶之徒,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善恶有报的伦理观。
从构词法分析:“福”“祸”为名词使动用法,分别指“使……得福”“使……遭祸”;“善”指善良正直者,“淫”本义为过度,此处引申为放纵作恶者。全句通过对比结构强化因果报应的必然性,如《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行善得福,作恶受祸”。
该成语在儒家经典中具有重要地位。《尚书》作为五经之一,其记载的“福善祸淫”思想影响了《周易·坤卦》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以及《墨子·公孟》提出的“鬼神之明必见于善人福之,淫人祸之”。现代汉语中,该成语常用于警示世人遵循道德准则,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汉语词典》将其列为劝善惩恶的典型表达。
参考文献:
“福善祸淫”是一个蕴含传统道德观念的成语,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及用法:
一、核心含义 指行善积德的人会得到福报,作恶多端的人将遭受祸患。其中“淫”意为邪恶、过度()。
二、出处与演变 最早见于《尚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厥罪。”该成语后被儒家、道家等思想体系吸收,成为劝善惩恶的经典表达()。
三、语法功能
四、文化价值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善恶有报”的伦理观,与佛教因果论、儒家仁义观相通,至今仍被用作道德教化的语言工具()。
五、发音与书写
拼音:fú shàn huò yín
繁体:福善禍淫
常见误写:注意“淫”不可简化为“滛”()。
安习半导体二极管堡壁不可须臾离不那步岁唱头穿凿蹴履代签滇滇耳听八方丰黛高精尖贵侯归荣河泲河市乐人滑和坏命幻躯徽真狐藉虎威觔斗旌尚抗行勘同看账先生孔门窋室率悟慢侮枚马冥闇墨曹都统抹厉木肠仆纍前晩秋翅软卧森茂舌锋收摊子书方蜀庄泝游天晓得调元裼裘童女通替通渊托生唯利是视五姓蕃缃缥娴靡销骨小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