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国家的法律教令。 前蜀 杜光庭 《都监将军周天醮词》:“鑾旗早復於 秦 京,象法重悬於魏闕。”参见“ 象魏 ”。
(2).犹象教。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象法不可以无主,微言不可以遂丧。”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五·敬一主人诗》:“《宿向阳寺》云:‘圣朝存象法,古寺復闻鐘。’”
(3).指摄影术。 康有为 《自题三十影象》诗:“象法流传海外图,偶来山泽现癯儒。”
“象法”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国家法律教令
指代国家颁布的成文法令,常与古代政治制度相关。例如前蜀杜光庭在《都监将军周天醮词》中提到的“象法重悬於魏闕”,此处“象法”即象征朝廷权威的法令。
象教(佛教术语)
唐代王勃的《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中提及“象法不可以无主”,此处“象法”指佛教通过形象(如佛像、寺庙)传播教义的方式,属于佛教文化范畴。
摄影术的旧称
近代康有为在《自题三十影象》诗中用“象法”代指摄影技术,反映当时对西方传入新事物的翻译方式。
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进一步分析语境差异。如需完整引文出处,可查阅上述标注的原始网页。
《象法》是一个词组,意思是通过比喻或类比的方法来表示或解释某些事物的法则或原理。
《象法》的部首是⺮(简化字为⺡),总笔画数为6。
《象法》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易经》。《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有一篇叫做《象传》,该篇介绍了一种解读自然和人事的方法,后来被称为《象法》。
《象法》的繁体字为「象法」。
在古代,「象法」这个词的写法略有不同。其部首「⺮」在古代写为「⺡」。而「象」字则与现代写法相似,只是结构稍有差异。
1. 通过运用《象法》,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自然界的奥秘。
2. 他运用《象法》来解释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让人豁然开朗。
象征、法则、解释、类比、比喻
类推、比拟、比较
详述、具体化、狭义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