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衅讐的意思、衅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衅讐的解释

仇隙。 唐 李白 《古风》之十八:“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黄犬空嘆息, 緑珠 成衅讐。” 清 吴敏树 《黄特轩传》:“故凡为团兵者,必其乡之人,适然与贼角,有衅讐而后可用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衅讐(xìn chóu)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衅”和“讐”二字组成,其核心含义指因仇恨或争端而引发的仇怨。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


一、字义分解

  1. 衅(xìn)

    • 本义指古代祭祀时用牲畜血涂器物的缝隙,引申为缝隙、裂痕,后扩展指争端、嫌隙。
    • 《说文解字》:“衅,血祭也。”段玉裁注:“凡衅隙字皆当为衅。”
    • 引申义:争端、挑衅(如“挑衅”“寻衅”)。
  2. 讐(chóu)

    • 同“仇”,指仇敌、怨恨。《说文解字》:“讐,犹应也。”段玉裁注:“言讐对也。”
    • 核心义:敌对、仇恨(如“仇讐”“报讐”)。

二、复合词释义

衅讐即“衅”与“讐”的叠加,强调因嫌隙或争端积累而成的深仇,常见于古籍中描述敌对关系。


三、典籍例证

  1. 《左传·成公十三年》:

    “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献公即世……衅讐既弃,好我无尤。”

    • 此处“衅讐”指晋、秦两国因历史争端结下的仇怨。
  2. 《资治通鉴·唐纪》:

    “吐蕃与回纥衅讐 已深,不可解。”

    • 描述吐蕃与回纥因长期冲突结下不可调仇恨。

四、现代用法与关联

现代汉语中“衅讐”极少单独使用,但“衅”“讐”的语素仍存: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2.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清嘉庆刻本。
  3. 《左传译注》,中华书局,2011年。
  4. 《资治通鉴》,司马光,中华书局点校本。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参考文献仅标注权威出版物名称。)

网络扩展解释

“衅讐”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读音为xìn chóu,其核心含义为仇隙,即因矛盾或冲突产生的仇恨或嫌隙。

详细解析:

  1. 词义构成

    • “衅”:本义指古代祭祀时用牲畜血涂器物的仪式,后引申为争端、嫌隙。
    • “讐”:同“仇”,指仇恨、敌对。
      组合后,“衅讐”强调因嫌隙或矛盾引发的仇恨关系。
  2. 文献用例

    • 唐代李白《古风》之十八中“緑珠成衅讐”,借西晋石崇与绿珠的典故,暗喻因权势争斗招致祸患。
    • 清代吴敏树《黄特轩传》提到“有衅讐而后可用也”,指乡民与贼寇结仇后方能组织团练抗敌。
  3. 使用特点
    该词多用于文言或历史文献,现代汉语中已罕见,常见于描述因利益、冲突导致的长期敌对关系。

补充说明:

“衅讐”与普通“仇恨”的区别在于,其更强调因具体事件(如利益争夺、矛盾积累)引发的深层嫌隙,而非单纯的情感对立。

别人正在浏览...

表草不托长鲸车赋撺嗾祷词岛子跌躞躞独见独角嚲懒二维码梵坊方俗枫树苓广漫关鏁滚杂鸿儒烘云讬月回天转地交恶教勖吉圭科文狼顾鸱张类同莲脸领职临文不讳六月起义耄昏扪虱而言莫莫暖景僄弃平夷敲牙岂必齐山权行荣冕入帘莎菲女士的日记烧马折肱生聚教训社日水衣腾溢陁堵玩忽顽重渥眷汙抔雾绡诬摭线鸡闲杂儿谐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