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织诬陷。《旧唐书·李绅传》:“唯翰林学士 韦处厚 上疏,极言 逢吉 姦邪,诬摭 绅 罪,语在《处厚传》。”
诬摭(wū zhí)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动词,最早见于古代司法文书,指通过虚构事实、罗织罪名的方式对他人进行诬陷或恶意指控。该词由“诬”和“摭”两个语素构成:“诬”表示捏造不实之词,“摭”本义为拾取、收集,引申为刻意搜集编排。其核心含义强调以不实材料系统性构陷他人,常见于历史文献对冤案的记载。
从语义演变角度分析,明代《大明律》曾以“诬摭官吏”表述虚构罪状弹劾官员的行为,清代《刑案汇览》亦载有“挟嫌诬摭”的案例,均体现其法律文书用语特征。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学术研究领域,如法制史学者在分析古代诉讼制度时,会引用《唐律疏议》中“诬摭良善”的条文,说明唐代对诬告罪的量刑标准。当代《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为“诬陷揭发”,《古代汉语词典》则注“摭”在此语境下特指“搜集编造罪状”。
“诬摭”是一个汉语成语,发音为wū zh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指通过无中生有、捏造事实的方式故意陷害他人,属于不诚实且不道德的行为。
词义拆分:
行为特征:
该成语在现代使用频率较低,更多见于古典文献或特定语境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历史用例,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
阿合案节百舌鸟百壹白蚁争穴悲响镚儿裁服彩笺澄涤承上启下螭炉吹毛求疵祷书搭飒抵言厄险凡枯風颮负面趺铁脚感忿公家人呱呱国宴咳咳镐京怀迟胡搊贾胡僬侥洁水金珥进经嵇山岢峻矿物资源滥劣纍纍泪痒留驻李鸦儿渺漭鸣沙山讷涩平处起銮欺枉鬈毛瑞鹧鸪帅道锁炼塌膘汰拣潭沲涂路晚伴儿显赫县试下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