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织诬陷。《旧唐书·李绅传》:“唯翰林学士 韦处厚 上疏,极言 逢吉 姦邪,诬摭 绅 罪,语在《处厚传》。”
“诬摭”是一个汉语成语,发音为wū zh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指通过无中生有、捏造事实的方式故意陷害他人,属于不诚实且不道德的行为。
词义拆分:
行为特征:
该成语在现代使用频率较低,更多见于古典文献或特定语境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历史用例,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
《诬摭》是一个汉字词,通常用来形容对他人进行污蔑、诋毁、中伤的行为。它可以拆分为“讠”、“手”、“子”,其中“讠”为“言”的意思,表示与语言相关;“手”表示动作;“子”表示事物。因此,《诬摭》可以理解为通过言辞行动来诬陷他人。
“诬摭”的部首是“讠”,它是许多与言辞相关的字的部首。它的笔画数目为9划。
这个词的来源尚不明确,但在古代作为贬义词经常用来形容中伤他人。繁体字中的《诬摭》与简体字保持一致。
在古时候,字体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一种古代写法将《诬摭》写做“譕揫”,在这个写法中,用到了更多的横、竖、撇、点等笔画。
以下是使用《诬摭》的例句:
1. 他经常无中生有,对别人进行诬摭。
2. 我们不能随意相信他人的诬摭,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诬摭》相关的组词包括:诬陷、诬告、摭拾等。这些词都与言辞、行动和他人诋毁有关。
与《诬摭》近义词相似的词有:中伤、诋毁、诽谤等,它们都形容了对他人名誉的诋毁或贬低行为。
与《诬摭》相反意义的词是:表扬、赞美、夸奖等,它们表示对他人的正面评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