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过分挑剔别人的错误。语本《后汉书·赵壹传》:“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九:“ 张承旨 行简 知贡举,惟以格律痛绳之,洗垢求瘢,苛甚。”亦作“ 洗垢求瑕 ”、“ 洗垢索瘢 ”。 宋 苏轼 《杭州召还乞郡状》:“以此知党人之意,未尝一日不在倾臣,洗垢求瑕,止得此事。” 明 杨慎 《升庵诗话·老子论性》:“若知其出於 老氏 , 宋 儒必洗垢索瘢曲为讥评;但知其出於经,则护持交赞。此亦矮人之观场也。”
“洗垢求瘢”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批判意味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指刻意挑剔他人缺点。该词可拆解为两部分解析:字面上“洗净污垢后仍刻意寻找疤痕”,实则比喻用苛刻态度苛责他人,甚至故意寻找本不存在的过失。
从词源考据,成语最早见于东汉赵壹《刺世疾邪赋》中的“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据《后汉书·赵壹传》)。此处通过对比手法,揭露了世人对待所喜之人极力美化、对待厌恶之人吹毛求疵的双重标准,成为该成语的典故源头。
在语义演变过程中,《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比喻过分挑剔别人的错误”(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现代语境中多用于批评过度苛责、故意找茬的行为,例如评价文艺作品时忽略整体价值而纠缠细节疏漏,或人际关系中无视优点专挑缺点的处世态度。
该成语与“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构成近义关系,但存在细微差异:“洗垢求瘢”更强调经过清洗(即问题已处理)后仍刻意挑剔,暗含“无理苛责”的贬义色彩。与之相对的“宽宏大量”“取长补短”等成语,则从反义角度形成对照。
“洗垢求瘢”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多用于批评人际关系中过度苛责、缺乏包容的行为,提醒人们避免对他人过分挑剔。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背景或例句,可参考《后汉书》原文或成语词典来源。
安神定魄暴水肠秘巉絶弛刑徒宠嬖捶胸跌脚除狼得虎酢败捣喇得算跌四平短吃少穿盹困儿客犯政丰石粪门佛塔浮阶龟马涵量汉语将仕郎讲帷接穗戟决径窦静愿寄庄孔脩老稚肋条里士龙銮逻辑错误蟛蚎碁图棬杯乳溜簭人识微刷箒四舍五入松屑随行速捷太子啴啴讨据甜言蜜语外壤蓊濛五精舍吾僚闲安相诮衔揭夏数戏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