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语。古 印度 的佛教五大道场。 明 杨慎 《艺林伐山·五精舍》:“佛国五精舍:一 给孤园 ,二 灵鷲山 ,三 獮猴江 ,四 菴罗树 ,五 竹林园 。”参阅《三藏法数》卷二四。
五精舍是佛教经典中记载的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弘法时期曾居住或讲学过的五处重要园林精舍的总称。它们不仅是佛陀重要的修行与传道场所,也是早期佛教僧团活动的核心地点,在佛教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其具体所指如下:
迦兰陀竹园(Venuvana Vihara)
位于古印度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邦拉杰吉尔附近)。由摩揭陀国王频婆娑罗王(Bimbisara)布施给佛陀及其僧团,是佛教史上第一座正式寺院。因原为迦兰陀长者(Kalandaka)的竹林园而得名,又称“竹林精舍”。佛陀曾在此宣讲多部重要经典。
来源:中国佛教协会官网《佛教常识问答》 - 经典寺院篇
祇树给孤独园(Jetavana Vihara)
位于古印度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今印度北方邦境内)。由富商给孤独长者(Anathapindika)购得祇陀太子(Prince Jeta)的园林土地后共同布施给佛陀。因园中树木为祇陀太子所有,精舍由给孤独长者建造,故合称“祇树给孤独园”,简称“祇园精舍”。佛陀在此度过多个雨安居期,并宣讲了大量经典,如《金刚经》、《阿弥陀经》等。
来源:中华书局《大唐西域记校注》卷六(玄奘原著,季羡林等校注)
鹿野苑(Mrigadava / Sarnath)
位于古印度波罗奈国(今印度北方邦瓦拉纳西市附近)。佛陀在菩提伽耶成道后,首先来到此地,为曾跟随他苦行的憍陈如等五位比丘说法(初转法轮),标志着佛教僧伽(僧团)的正式成立。鹿野苑是佛陀首次公开宣说四圣谛、八正道等核心教义的地方。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文化》期刊 - 佛教圣地考略
猕猴池精舍(Kapotika Vihara)
具体位置尚有不同说法,一说在毗舍离城(Vaishali,今印度比哈尔邦境内)。据记载,此精舍由猕猴群为佛陀挖掘水池而得名,佛陀曾在此居住并说法。
来源: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五精舍”条目(上海书店出版社)
庵摩罗园(Amrapali Vihara)
位于毗舍离城。由该城著名的庵摩罗女(Amrapali)将其拥有的芒果园布施给佛陀及僧团而建。佛陀在此预言了自己即将入灭,并在此度过最后一个雨安居期,宣说了《佛遗教经》等重要教诲。
来源:郭良鋆译《经集》(巴利文佛典汉译) - 附录注释
“五精舍”特指佛陀时代在古印度具有重要历史与宗教意义的五处修行传法中心。它们不仅是佛陀驻锡弘化的具体场所,更象征着早期佛教僧团的建立、核心教义的传播以及在家信众对僧团的护持供养。理解“五精舍”需结合佛教史地背景,其核心内涵在于它们在佛教创立与初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注:关于“猕猴池精舍”的具体位置,不同文献记载略有差异,本文取较通行的毗舍离城说)
“五精舍”是佛教术语,指古印度佛教的五大道场,即释迦牟尼佛传法的重要场所。以下是详细解释:
“精舍”原指修行者潜心修炼的场所,后演变为佛教寺庙或讲学之地。五精舍特指佛陀在世时弘法的五个核心道场,具有重要的宗教和历史意义。
根据佛教经典记载,五精舍包括:
若需进一步了解各精舍的典故或经典依据,可参考《释迦谱》《三藏法数》等佛教文献。
报雪财源常陈长途蝉蜕龙变钞本抄估黐擌逴龙从善贷赀呾蜜导向电力系统彫摧诋谤恩眷房间燔书阬儒肥泉棡鼓曲好怀黑帮红紫检饬简去贱庸角距绞脸近今吉羊开播鲁莽庙胜鸣鹤舟牛弯泥滞庖鼎朋比作奸平走慢步贫竈仆僵迁雄去程肉颤心惊上纲赏揭霜齿殊裔四聪台历腾谤题缄推销威能猥曲文摊窝家暇景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