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蟹眼汤的意思、蟹眼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蟹眼汤的解释

指初沸的水。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蒋》:“《食经》云:‘藏菰法:好择之,以蟹眼汤煮之,盐薄洒,抑著燥器中。密涂稍用。’” 宋 张元干 《浣溪沙》词:“蟹眼汤深轻泛乳,龙涎灰暖细烘香。” 宋 陆游 《午睡》诗:“聊呼蟹眼汤,瀹我玉色尘。”参见“ 蟹眼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蟹眼汤,是中国古代茶文化中用于描述煎水过程中特定沸腾状态的术语,特指水初沸时泛起如螃蟹眼睛般大小气泡的阶段。该词源自茶圣陆羽《茶经》,是古人煎茶用水火候把控的重要标准之一,具有鲜明的文化意象和实用价值。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字源与基本释义 “蟹眼”指螃蟹的眼睛,比喻沸腾初期水中冒出的小气泡;“汤”古汉语中常指热水或沸水。合称“蟹眼汤”,专指水加热至初沸,气泡细小如蟹目时的状态。区别于后续“鱼目”(气泡如鱼眼稍大)和“涌泉连珠”(气泡成串涌起)阶段,代表煎茶用水的第一沸点。

二、形态特征与文化意象

  1. 物理特征:水温约80-90℃,气泡细小、稀疏、升腾缓慢,声响微弱如“松风初起”。此状态因气泡形似蟹眼而得名,常见于陶制茶釜或银壶中。
  2. 文化象征:古人以蟹眼之“微”隐喻烹茶需“静观其变”,体现道家“见微知著”的哲学观。宋代蔡襄《茶录》载:“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 强调其作为最佳烹茶时机的临界点。

三、在茶道中的实践意义 蟹眼汤是唐宋煎茶法的核心火候标准:

四、文学与历史文献佐证 该词频现于历代诗文:

五、现代茶学价值 当代茶艺仍延续“蟹眼汤”概念:


权威参考文献

  1. 陆羽《茶经·五之煮》(中国茶叶博物馆藏宋刻本影印版)
  2. 蔡襄《茶录》(中华书局《宋元茶文化典籍汇编》2010版)
  3. 赵佶《大观茶论》(浙江古籍出版社《宋代茶书校注》)
  4. 陈宗懋《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年修订版)

网络扩展解释

“蟹眼汤”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用于描述煮水过程中的特定阶段,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词义解释

蟹眼汤指初沸的水,特指水加热至约90℃时,水面泛起如螃蟹眼睛大小的连续气泡的状态。这一名称源于古人对煮水过程的细致观察,常与“鱼眼”“虾眼”等阶段并列,用于判断水温(如煮茶、烹饪等场景)。


出处与文献记载

  1. 《齐民要术·蒋》(北魏·贾思勰)
    最早记载了“蟹眼汤”的用法:“藏菰法:好择之,以蟹眼汤煮之,盐薄洒,抑著燥器中。”,说明其用于食物加工。
  2. 宋代诗词
    陆游《午睡》中“聊呼蟹眼汤,瀹我玉色尘”,张元干《浣溪沙》中“蟹眼汤深轻泛乳”,均以“蟹眼汤”暗喻煮茶的水温状态。

煮水阶段的传统分类

根据古人经验,水沸过程分为五阶段(参考):

  1. 虾眼(50℃-90℃):气泡细小如虾目。
  2. 蟹眼(约90℃):气泡连续上升,形似蟹眼。
  3. 鱼眼(92℃-96℃):气泡更大如鱼目。
  4. 涌泉连珠(96℃-99℃):水将沸腾。
  5. 腾波鼓浪(持续沸腾):完全滚沸。

使用场景


注意

部分网页(如)将“蟹眼汤”解释为“眼睛红肿”,但此释义未见于权威文献,可能为误传或方言用法,建议以主流释义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白璧瑕帮源洞备美辩护权扁心弊絶风清部门尘沙劫踹腿儿厨子赐绯登山小鲁电举雕残鬌翦朏晨風情月債附学生福运干居高寝哥儿狗碰头瑰儒皈投过庭之训骨身杭州浑天仪家邱旌忠惧色连畔露布落户路心帽套朴马璞石茜红乾红起经侵寇驱煽衢肆韧力溽蒸扇惑少礼折麻神仙尉褷褷酥油颓顶徒友晚悟温凉玉斝乡愿飨祚衔石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