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过庭之训的意思、过庭之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过庭之训的解释

父亲的训导。 晋 袁宏 《后汉纪·安帝纪上》:“ 萇 少长藩国,内无过庭之训,外无师傅之道,血气方刚,卒受荣爵,几微生过,遂陷不义。” 唐 骆宾王 《上兖州崔长史启》:“然而少奉过庭之训,长昧克己之方。” 宋 张元干 《贺陈都丞除刑部侍郎启》:“夙奉过庭之训,克遵良冶之传。”参见“ 过庭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过庭之训”是一个汉语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1. 本义与出处
    该成语源自《论语·季氏》,记载孔子在庭院中教导其子孔鲤的故事。孔鲤快步经过庭院时,孔子询问其学习《诗经》《礼记》的进度,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后世以此典故代指父亲的教诲。

  2. 引申含义
    后泛指父亲对子女的教导或家庭中的训示,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晋书·夏侯湛传》提到“受过庭之训”,即指接受父亲的教导。

  3. 用法与结构

    • 语法:偏正式结构,在句子中多作宾语,如“承过庭之训”。
    • 读音:注意“过”读作“guò”,而非多音字“guō”。
  4. 例句与文献引用
    晋代袁宏《后汉纪》中曾用“内无过庭之训”形容缺乏家教;唐代诗歌中亦常见此成语,用以表达对父辈教诲的感念。

  5. 现代应用
    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境,常见于文学、历史类文本,强调家庭教育的传承性,如“他自幼受过庭之训,学识修养深厚”。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或读音细节,可参考《论语》原文或权威词典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过庭之训

《过庭之训》是一种成语,又称为“过五关斩六将”。下面将分别介绍其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字写法、古时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意思

《过庭之训》意为经历重重考验、经历多个难关的意义。常用来形容经历困难和险阻后最终获得成功。

拆分部首和笔画

《过庭之训》这个成语由“辶”、“又”、“广”、“户”、“之”、“讠”组成,共有16个笔画。

来源

《过庭之训》的出处来自中国古代历史小说《水浒传》。小说中的情节描述了一位英雄经过多次试炼、战胜了许多敌人后最后获得成功的故事。

繁体

《过庭之训》的繁体字写法为「過庭之訓」。

古时汉字写法

在古代,过庭之训的写法为「過廷之訓」。其中,“过”字的底部有一个“廷”字的“广”字旁。

例句

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和困难,终于通过了过庭之训,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组词

过关、过程、庭院、训练、训言等。

近义词

历经磨难、跋山涉水、历尽艰辛。

反义词

轻而易举、一帆风顺。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