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缄封的文书。亦谓公布文书。《东观汉记·李云传》:“ 白马 令 李云 素刚,忧国,乃露布上书。” 三国 魏 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人有劝 术 ( 袁术 )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 宋 法常 《渔父词》词:“此事《楞严》尝露布,梅华雪月交光处。”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 查如龙 ﹞为血书一通上 平西 ( 平西王 吴三桂 )……令一童子于王府上之。其意欲露布此书于人,胁王以不得不从之势。”
(2).军旅文书。(1)征讨的檄文。《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明 帝 时,大司农 弘农 董遇 等”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后 马超 反, 超 劫 洪 ( 贾洪 ),将诣 华阴 ,使作露布。 洪 不获已,为作之。司徒 钟繇 在东,识其文曰:‘此 贾洪 作也。’”按, 清 赵翼 《陔馀丛考·露布》:“自 贾洪 作此讨 曹操 后,遂专用于军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桓宣武 ( 桓温 )北征, 袁虎 ( 袁宏 )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 袁 倚马前令作,手不輟笔,俄得七纸,殊可观。” 清 陈梦雷 《赠秘书觉道弘五十韵》:“露布降封豕,琱戈扫孽鲸。”(2)告捷文书。《周书·吕思礼传》:“ 沙苑 之捷,命为露布,食顷便成。”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露布》:“露布,捷书之别名也。诸军破贼,则以帛书建诸竿上,兵部谓之露布。” 明 张四维 《双烈记·从征》:“捷书不必通家信,露布先须达帝京。” 陈玉树 《乙酉春有感》诗:“瘴海珠江驰露布,金戈铁马逐天骄。”
(3).泛指布告、通告之类。 三国 魏 曹操 《表论田畴功》:“又使部曲持臣露布,出诱胡众。”《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九年》:“ 庞勛 自谓无敌於天下,作露布,散示诸寨及乡村。” 王蒙 《歌神》五:“大街上贴出了通缉‘现行反革命分子’ 艾克兰穆 的露布,露布右上方还有他的一寸半身照。”
露布,作为汉语词汇,具有特定的历史含义和演变过程,主要包含以下核心解释:
公开宣布的文书;布告、通告: 这是“露布”最基础的含义。指不封缄、公开张贴或宣告的文书,内容多为捷报、檄文、政令等,目的是让大众知晓。古代军事上取得胜利后,常将捷报书写在帛上或木板上,高高悬挂,露而不封,快速传递或公开展示,故称“露布”。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露布”词条释义一;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露布”词条。
特指檄文或军中捷报: 在具体应用上,“露布”常特指两种文书:
引申为公开、昭示: 由“公开宣布”这一基本特征引申,“露布”有时也用作动词或具有动词意味,表示“公之于众”、“昭示天下”的意思。来源:参考古代文学作品及史书中的用法,如“露布罪状”等表述。
“露布”的核心含义是不封缄、公开宣布的文书,尤其特指古代用于发布檄文或传报军事捷报的官方文件。其特点在于内容的公开性和传播的迅捷性,目的是让信息迅速广为人知。这个词生动体现了古代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
“露布”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公开文书
指不缄封的文书,内容可公开传阅。例如:
军事文书
特指军中捷报或檄文:
布告类文书
泛指公开的通告、檄文或海报,如地方政令、檄文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后汉书》《隋书》等古籍,或专题研究文献(参考、3、6)。
案情百殃杯珓碧砮皕宋擘两分星觇窥出圹麤坌大叫唤单居大小学士大繇得理抵陒斗极風禾盡起奉召绀宇供呈管搉呵跸鲎杓忽剌八狐枕丘嚍嚍九伯开宇枯糜来辕燎爥柳巷花街龙孽螺青眉斧明刊拏讹牛下弃背天下切悫青泥饭辁绋曲包却归三潭印月山人沙汀寿客熟铜署尾斯禁孙康映雪天长日久体沉外郭威凤一羽帏帘雾术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