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豆腐脑儿的意思、豆腐脑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豆腐脑儿的解释

[jellied bean curd] 豆浆煮开后,加入石膏而凝结成的半固体

详细解释

食品,豆浆煮开后,加入石膏而凝结成的半固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豆腐脑儿,又称豆腐花,是中国传统小吃之一,指用豆浆凝固而成的半固体豆制品,质地细嫩柔滑,口感介于液体与固体之间。其名称和食用方式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基本定义与方言特征

  1. 词义核心

    指以黄豆为原料,经磨浆、煮沸后,加入凝固剂(石膏或盐卤)点制而成的凝胶状食品。其形态洁白如玉,质地细腻绵软,因类似动物脑组织而得名"脑儿" 。

  2. 方言差异
    • 北方官话区(如北京、河北)普遍称"豆腐脑儿",强调儿化音;
    • 南方地区(如江浙、广东)多称"豆腐花"或"豆花",无儿化音特征 。

二、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

  1. 凝固原理

    豆浆在80–90℃时加入凝固剂,钙镁离子促使大豆蛋白网状交联,形成"脑儿"状凝胶,含水量达90%以上 。

  2. 风味流派
    • 咸鲜派:北方配卤汁(木耳、香菇、肉末)、香菜、辣椒油,如北京特色早餐;
    • 甜味派:南方加糖浆、姜汁、红豆等,常见于粤港甜品 。

三、词源演变与社会功能

  1. 命名逻辑

    "豆腐"表原料,"脑儿"喻指形态(类比猪脑、羊脑的绵软质感),儿化音体现口语化与亲昵色彩 。

  2. 民俗象征

    旧时街头挑担叫卖,现为城市早点摊标志性食品,承载市井生活记忆,如老舍《骆驼祥子》中提及"豆腐脑儿挑子" 。


权威参考文献(基于实体书籍标注,无有效链接时保留文献信息):

  1. 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2. 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6.
  3. 冯玉珠.《中国烹饪工艺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9.
  4. 徐海荣.《中华饮食文化史·北方卷》. 人民出版社, 2013.
  5. 董秀芳.《汉语构词法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11.
  6. 常人春.《北京民俗志》. 北京出版社, 2005.

网络扩展解释

豆腐脑儿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一、食品本义
指豆浆经凝固剂(石膏或盐卤)凝结而成的半固体食品,质地嫩滑,口感细腻。传统制作可追溯至汉代,通过大豆磨浆后加入凝固剂形成。北方多称“豆腐脑”,南方部分地区称“豆花”。

二、制作与特点

  1. 凝固剂差异:石膏(硫酸钙)使口感细腻,但过量易有石灰味;卤水(氯化镁)带来清香,但可能发苦。
  2. 食用方式:北方常配辣油、虾米等咸味调料,南方有加糖的甜口吃法。

三、引申比喻义
在方言或特定语境中,可形容人“思维混乱”或“缺乏主见”,如“脑袋像豆腐脑儿一样软”。此用法较口语化,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四、文化意义
作为中国传统小吃,豆腐脑儿体现了地域饮食差异,甜咸之争常成为文化讨论话题。

别人正在浏览...

案犯拜赐之师宝帐逼扣不理睬孱孱娼夫长乐衬裙弹金得壹元宝點青定销兜裹二拇指头风信鸡焚烬付之一笑改辕干窃宫样固宠诡冒归畝鼓厉熯焚寒廉画尺皇雄将来脚骨拐荆姬经商卷帙槛舍夔一足阆阆擽扑莅民披拨迁补强辨强恕牵联前往萋萋沙汏深固戍所素霰条枝大爵挺觉同盘望衡对宇婉容无起诬奏相抗香钱协心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