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选的意思、察选的详细解释
察选的解释
察举。《后汉书·左雄传》:“自是牧守畏慄,莫敢轻举。迄于 永憙 ,察选清平,多得其人。”
词语分解
- 察的解释 察 á 仔细看,调查研究:察看。察核。观察。考察(.实地观察调查,如“科学察察”;.细致深刻地观察,如“科学研究要勤于察察和思考”)。察觉。察访。察勘。察探。明察秋毫(“秋毫”指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 选的解释 选 (選) ǎ 挑拣,择:选择。选购。选辑(a.挑选并辑录;b.选辑成的书)。选拔。选用。选贤任能。 用投票或举手等表决方式推举出代表或负责人:选举。普选。 被选中的(人或物):入选。人选。 选辑成册
专业解析
“察选”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属于较为正式且带有特定语义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解析如下:
一、核心释义
“察选”指通过细致观察、考察后慎重地挑选或选拔。它强调在选拔过程中包含审查、鉴别、评估的环节,而非简单的随意选择。
- 察:指观察、审察、考察,包含审视细节、辨别优劣之意。
- 选:指选择、挑选、选拔,强调从多个对象中择取。
二、词义特征与使用场景
- 强调过程严谨性
多用于需要慎重决策的场景,如人才选拔(“察选贤能”)、文物鉴定(“察选真品”)或重要物资遴选(“察选优质材料”)。
- 隐含权威性与正式性
常见于公文、政策文件或学术论述中,体现决策的审慎与程序公正,例如:“经严格察选,确定最终候选人。”
- 与近义词对比
- “挑选”:泛指一般选择,不强调考察过程。
- “遴选”:侧重选拔精英,多用于正式场合,但“察选”更突出审查环节。
- “筛选”:强调淘汰机制,而“察选”侧重主动鉴别与择优。
三、词源与语法特征
该词属动宾式复合词(动词“察”+动词“选”),结构稳定,多作及物动词使用。其构词法承袭古汉语中“察举”“选贤”等传统表达,现代汉语中延续了严肃、郑重的语体色彩。
四、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及《汉语大词典》综合释义:
察选(chá xuǎn):考察选拔。指经过细致观察、审核后作出选择。
例证:古代官吏制度中常有“察选孝廉”的机制,即通过考察品行选拔人才。
参考文献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ISBN 978-7-100-12450-8.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ISBN 978-7-5326-5400-2.
网络扩展解释
“察选”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chá xuǎn,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作为成语的基本含义
指通过仔细考察、审查后进行选择。
- 构成解析:由“察”(观察、审查)和“选”(选择)组合而成,强调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筛选。
- 使用场景:多用于描述人才选拔、事物筛选等需要审慎决策的场合,例如“论德使能”制度中考察人才并委以官职。
二、作为历史术语的特定含义
指察举制,即中国古代(如汉代)的选官制度。
- 历史出处:见于《后汉书·左雄传》中“迄于永憙,察选清平,多得其人”,描述当时官员选拔严谨、公正的现象。
- 制度特点:通过考察德行、才能选拔官吏,具有制度化、标准化的特点。
总结与扩展
- 词义演变:现代语境中,“察选”可泛指审慎选择的行为,如国际观察员监督选举流程。
- 权威性差异:需注意不同来源对“察选”的定义侧重,高权威性资料(如《汉典》)更强调其历史属性。
别人正在浏览...
安如太山白门楼钣锭八音琴缤翻鬓角朝务趁赴成踊嗔鱼侈恩席宠愁倚阑令椿期二竖幡幡风茄浮广赶头水光晕鹤兵和释昏诞降丧监军井邑紧贴集镇獧薄峻朵牢牢擂砖廪籍六齐吕宋烟摩肩击毂牛耕泡影屏翊悄悄话倾乡穷裔秋苗岂维全卦子热酒如获至寳施髢释迦牟尼食指动输辇嘶叫贪欲无艺统通吐餔推任王维危行齆鼻闻命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