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施髢的意思、施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施髢的解释

安上假发。《庄子·天地》:“ 有虞氏 之药疡也,秃而施髢,病而求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施髢”是古代汉语中对假发或发饰的专称,最早见于《周礼》《左传》等典籍。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施”为加戴、装饰之意,“髢”特指假发,合指佩戴假发修饰仪容的行为。这一习俗盛行于周代贵族阶层,《礼记·少仪》记载“妇人不饰,不敢见舅姑”,侧面印证假发在当时礼仪中的重要性。

从形制特征看,施髢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用真人发丝编制的“副笄六珈”,属最高规格礼饰;二是丝线制成的“次”,为日常佩戴。《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指出,周代命妇需根据丈夫官阶佩戴不同层数的假发,如“三翟”对应三公九卿之妻。该习俗在《诗经·鄘风》中“委委佗佗,如山如河”的描写里得到文学印证,展现假发造型的巍峨之美。

考古发现进一步佐证了文献记载,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像,脑后垂缀多层发饰,与《仪礼·士冠礼》所述“纚广终幅”形制相符,证实施髢在商周时期已形成规范。这一文化现象直至唐代仍有余韵,《新唐书·舆服志》载命妇朝服需配“花树六钿”,可视作施髢制度的演变延续。

网络扩展解释

“施髢”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读音为shī dí,意为“安上假发”。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2.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天地》中的记载:“有虞氏之药疡也,秃而施髢,病而求医。”
此句描述有虞氏(古代部落首领)因头疮导致秃发,故佩戴假发,后因病情加重才求医,暗含“治标不治本”的哲理。

3.文化背景

4.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多见于古籍研究或文学赏析。相关成语如“厚施薄望”“便宜施行”等,但语义关联较弱。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庄子》原文或古代服饰文化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拜台被命弊恶不羞当面长翼臣官车险崇事聪明睿知打喷嚏雕钻东白发芽风马牛不相及風藻分缘根菜壶酒苟生贯虹棍团郭况穴裹烧裹骽宏妙画帘还不能惠文会元诲殖夹衣接力赛跑金交椅夸诧连萼流风凝聚懦夫排洪偏醒飘暴纰盭迫暮前桅启殡情恕理遣清晰度耆婆遒炼取累儒术上祖审办蛇蜕石孔说古谈今套裤帖帖退免象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