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社会乞丐以砖击胸的乞讨手段。《益世报》1930.10.23:“擂砖:擂砖乞丐类似割头者,而不若割头之甚。跪於人烟稠密之区,如庙会市集等处,以砖块自击头胸,砖肉相触,为声甚巨,口中唱遍哀词。有发慈心者,掷数文於其面前,及足两食之费,则停止工作矣。其胸前皮肉,初击被伤,露痛苦之状,久之,则肉如枯木,颇耐砖击矣。”
“擂砖”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具体如下:
指旧社会乞丐以砖块击打自身头胸部的一种乞讨手段。这类乞丐常跪在人流密集处(如庙会、集市),通过自残制造声响并唱哀词博取同情。长期以此方式乞讨者,身体受击打部位会形成厚茧,逐渐适应疼痛。该现象在《益世报》1930年的报道中有详细描述。
作为比喻性成语,表示“用严厉的言辞批评或讽刺他人”,类似于用砖头敲击的动作,强调批评的直接与力度。例如:“他当众擂砖,指出了项目的漏洞。”
两种含义的发音和用途不同:
若需更详细的历史文献或成语用例,可参考上述标注的原始来源。
《擂砖》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通过与他人辩论或讨论,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口才。
《擂砖》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其中,“擂”字的部首是手,它有12个笔画;“砖”字的部首是石,它有8个笔画。
《擂砖》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左传·僖公十一年》。传说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经常在自家门前擂砖,欢迎来讨论的人。因此,后来人们就用“擂砖”来形容通过辩论来训练自己的能力。
在繁体字中,词语《擂砖》的书写形式没有变化。
古代汉字书写形式有所不同,但《擂砖》这个成语在古代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1. 他希望通过与专家擂砖,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2. 学生们经常在班级里擂砖,互相交流思想。
组词:擂台、擂鼓、砖瓦、砖墙
近义词:擂台争锋、辩论、争辩
反义词:对味、默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