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问的意思、下问的详细解释
下问的解释
[learn from ons's inferiors] 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详细解释
问于在己之下者。如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以上问于下,皆谓下问。《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管子·戒》:“﹝ 隰朋 ﹞之为人,好上识而下问。”《后汉书·方术传上·樊英》:“ 英 既善术,朝廷每有灾异,詔輙下问变復之效,所言多验。” 唐 杨炯 《遂州长江县孔子庙堂碑》:“申下问於 伯阳 ,屈帝师於 郯子 。” 宋 李纲 《与张枢密书》:“主上励精图治之切,深愧荒疎,不足以副下问之意。” 鲁迅 《书信集·致林语堂》:“惟既屡承下问,慨然知感,遂辄略布鄙怀,万切曲予谅察为幸。”
词语分解
- 下的解释 下 à 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下层。下款。 等级低的:下级。下品。下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对举)。 方面,方位:两
- 问的解释 问 (問) è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询问。问答。问题。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问津。质问。过问。 为表关切而询问:慰问。问候。问长问短。 审讯,追究:审问。问案。唯你是问。 管,干预:概不过
专业解析
"下问"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
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 这是"下问"最核心和最常用的含义。它体现了谦虚好学的态度,不以身份、地位或学识的高低为请教的门槛。这个词通常与"不耻"连用,构成成语"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形容人虚心好学。
- 来源依据: 此释义是"下问"在现代汉语中最普遍的理解,广泛收录于各类汉语词典和语言规范文件中,如《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李行健主编)等权威辞书。其源头可追溯至古代经典。
- 经典出处: 该词及成语的经典出处是《论语·公冶长》。原文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古代汉语权威著作》)
-
(古义)询问普通的事情或细节:
- 在古代汉语中,"下问"有时也指询问一些普通、平常或细节性的事情,与询问重大的、原则性的问题("上问")相对。这个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见。
- 来源依据: 此释义可在一些大型的古汉语词典或综合性汉语词典中查到,如《汉语大词典》、《辞源》等,反映了该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大型古汉语及综合性辞书》)
总结来说:
在现代汉语语境下,"下问"主要指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常与"不耻"连用构成成语"不耻下问",是中华文化中推崇的虚心求学美德的体现。其古义"询问普通事情"在现代已较少使用。
网络扩展解释
“下问”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上级或地位较高者向比自己地位低、学识浅或经验不足的人请教,强调谦逊求教的态度。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析:
一、定义与出处
-
基本释义
指不因身份或地位差异而羞于向下级、晚辈或不如自己的人询问,常见于表达虚心学习的态度。
例句: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
词源与经典引用
- 源自《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管子·戒》中提到隰朋“好上识而下问”,体现向他人学习的智慧。
- 后汉书记载樊英因擅长术数,朝廷常“下问变复之效”,说明其应用场景。
二、使用场景与延伸
-
适用语境
- 职场/官场:上级主动了解下级的工作进展或意见。
- 学术交流:学者向晚辈或跨领域学习者请教。
- 日常修养:强调谦虚品质,如“不耻下问”已成为成语。
-
常见误区
部分文献(如)提到“下问”可能用于追责或权力斗争,但此用法较少见,更多是误读或特定语境下的引申。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虚心求教、移樽就教
- 反义词:好为人师、自以为是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典故或例句,可参考《论语》《后汉书》等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典)。
别人正在浏览...
案秤白石烂百壹逼晚脖梗才夸八斗惨惶谄渎朝野陈泰挂壁叱骂垂落催膘丹鸟氏點頭短券府考甫里先生敢怨而不敢言共御关相贵显红粉幻茶讲说僭立拘翦客帮课孙草口语体圐圙两边厢卢沟桥旅望免省明焕米曲募民蛲动女皇拼斗奇斤情歌情真鹊镜肉枣石緑守牧受生丝包綫岁蚀提炼团年外门围棊香林八节险折小蹇狭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