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四佐。指四位辅佐大臣。 汉 班固 《白6*虎通·谏诤》:“天子置左辅右弼前疑后承以顺。左辅主修政刺不法,右弼主纠周言失倾,前疑主纠度定德经,后承主匡正常考变失,四弼兴道,率主行仁。”
(2).星官名。《宋史·天文志二》:“四辅四星又名四弼,在极星侧,是曰帝之四邻,所以辅佐北极而出度授政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四弼汉语 快速查询。
“四弼”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源于汉代班固《白虎通·谏诤》中的记载,天子设置四位辅臣,分别为“左辅、右弼、前疑、后承”,各司其职:
《宋史·天文志二》记载,“四辅四星又名四弼”,位于北极星附近,象征天帝的“四邻”,其职能是辅佐北极星(象征帝王)观测天象、制定政令()。
补充说明:
《四弼》是指四个重要的行为准则,分别是:止恶、行善、修身、明心。这四个弼(bì)字,代表了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原则。
《四弼》的第一个字弼,拆分为弓(gōng)部和士(shì)部,总共有8画。第二个字弼,也拆分为弓部和士部,总共有8画。
《四弼》最早出自《礼记·玉藻》一书,后来被儒家学者广泛引用和传承。这四个准则被视为人类道德修养的基石,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促进个人成长。
《四弼》的繁体字是「四弼」,与简体字相同,拆分部首与笔画也一致。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弼」字的笔画有所不同,总共有10画。同时,在古代字体中,在「弼」的下方还有一个小点作为额外的装饰。
1. 止恶:人应当远离邪恶,停止做坏事。
2. 行善:人应当积极行善,帮助他人,回报社会。
3. 修身:人应当修养自己的品德和行为,不断提升自己。
4. 明心:人应当觉察自己的内心,明白善恶之辨,用正确的心态看待世界。
组词:弼教、德弼、行弼、修弼
近义词:四役(意思相近,但用法不同)
反义词:四不(四不包括:不止恶、不行善、不修身、不明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