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无知的畜类。《文子·道德》:“夫聋虫虽愚,不害其所爱。”《淮南子·修务训》:“马,聋虫也,而可以通气志,犹时教而成,又况人乎?” 清 曹寅 《望雨谣》:“旱魃龙虫惨莫支,家家当户繰冰丝。”
“聋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文献中有细微差异,但核心解释可归纳如下:
指无知的畜类,多用于形容缺乏灵性或感知能力的动物。该词源自古代文献,如《文子·道德》提到“夫聋虫虽愚,不害其所爱”,《淮南子·修务训》则以马为例:“马,聋虫也,而可以通气志,犹时教而成,又况人乎?”。清代曹寅的《望雨谣》中也有“旱魃龙虫惨莫支”的用法。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文子》《淮南子》等原典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聋虫》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听觉有缺陷,听不到声音的虫类。它比喻没有感受力或是没有反应能力的人。
《聋虫》的拆分部首是耳(ㄦ3),它由耳朵的形象组成。《聋虫》的总笔画数为11画。
《聋虫》最早出现于《庄子·秋水》篇:“斥卫飞将而却之,逋负蹻而远之,于是乎无足以务平者矣,故曰伤斗及《聋虫》。”这里的《聋虫》指的是没有听到斥责声音的虫子。后来这个词逐渐引申为形容不敏感、不回应外界刺激的人。
《聋虫》的繁体字为「聾蟲」,保留了原字形和意义。
《聋虫》的古代汉字写法为「聆蟲」,其中「聆」意为聆听、倾听。
1. 他真是个聋虫,对别人说话从来都不回应。
2. 他对父母的劝告就像一只聋虫,根本听不进去。
组词:聋哑、聋哑学校、聋哑人、聋哑教育
近义词:聚少离多、失聪
反义词:精明、敏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