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本《诗·小雅·节南山》:“四牡项领。” 郑玄 笺:“四牡者,人君所乘驾。今但养大其领,不肯为用。喻大臣自恣,王不能使也。”后因以“项领成”形容颈脖挺硬,挟势骄人,目中无人。 唐 杜甫 《投简咸华两县诸子》诗:“乡里儿童项领成,朝庭故旧礼数絶。” 仇兆鳌 注引《杜臆》:“乡里后辈,挟势骄人。” 清 黄景仁 《史戺安之颍州便道见访》诗:“若论事业头颅在,莫数儿童项领成。”
“项领成”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存在不同解释,需结合文献来源综合理解:
主流解释(负面含义)
源自《诗经·小雅·节南山》的“四牡项领”,郑玄注解指出“项领”原指马匹脖颈粗壮却不肯出力,后引申为形容人骄横自大、目中无人。例如唐代杜甫在诗中用“乡里儿童项领成”讽刺仗势欺人的后辈。
其他解释(正面含义)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齐心协力完成事业”,拆分“项”(事项)、“领”(带领)、“成”(完成)三字,强调团结合作。但此说法未见于古籍,可能与原意存在偏差。
使用场景与辨析
在文学作品中,“项领成”多用于负面语境,如清代黄景仁诗句“莫数儿童项领成”暗喻年轻人傲慢。若需表达“团结”之意,建议使用“众志成城”等更明确的成语。
该成语的权威解释偏向负面,建议优先参考《诗经》及古代诗文用例。若需完整信息,可查阅《汉典》或相关诗词注释。
《项领成》这个词的意思是指一个人的事情办成了,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项领成》这个词的部首是“工”,笔画数为9。
《项领成》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官场。在古代官场中,领导下属办事时会颁发项羽纛(xiàng yǔ dào)来作为凭证,表示任务的完成。后来,人们将完成任务的意义引申为“项领成”。
《项领成》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項領成」。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项领成》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为「項領成」。
他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付出了很多努力,最终顺利地项领成了。
项目、领导、成功
功成名就、圆满完成、大功告成
功败垂成、失败、未竟全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