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wo subjects to select offcials in Han Dynasty] 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被举荐的人也称为“孝廉”
举孝廉不行。——《后汉书·张衡传》
(1).孝,指孝悌者;廉,清廉之士。分别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始於 汉 代,在 东汉 尤为求仕者必由之途,后往往合为一科。亦指被推选的士人。《汉书·武帝纪》:“ 元光 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颜师古 注:“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夫选用失於上,则牧守非其人矣;贡举轻於下,则秀孝不得贤矣。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旧唐书·杨绾传》:“望请依古制,县令察孝廉,审知其乡閭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於州。”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三:“俾乡人举其孝廉。孝者,当兵火扰攘之际,供母养无缺;廉者,虽在穷约,人或賙之,有所不受。”《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原来 汉 朝取士之法,不比今时。他不以科目取士,惟凭州郡选举。虽则有博学宏词、贤良方正等科,惟以孝廉为重。孝者,孝弟;廉者,廉洁。孝则忠君,廉则爱民。但是举了孝廉,便得出身做官。” 清 戴名世 《刘光禄墨卷序》:“以孝廉举者,既举而不可不孝不廉也。”
(2). 明 清 两代对举人的称呼。《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次年乡试,便高中了孝廉;转年会试又联捷了进士,歷升了内阁学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沿海的房舱本来甚少,都被那位 何孝廉 定去了。” 张友鹤 校注:“﹝孝廉﹞举人的别称。”
孝廉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概念和选官制度,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本义与伦理内涵 指孝顺父母、品行清廉的德行标准。汉代确立为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要求被举荐者具备"孝"(善事父母)和"廉"(正直廉洁)的品质。《汉语大词典》定义为:"孝,指孝悌者;廉,指清廉之士。后合称孝廉,作为选拔官吏的科目" 。
二、历史制度演变 汉代察举制中,"孝廉"与"贤良方正"同为核心荐举科目。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载,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被举者经考核后授官,成为士人入仕的重要途径。此制度延续至隋唐科举制兴起前,对汉代政治生态影响深远 。
三、语义延伸与文学意象 唐宋以降,"孝廉"逐渐演变为对举人的尊称。明清时期多用作对秀才的敬称,如《儒林外史》中"范孝廉"即指举人范进。现代汉语中保留其"德才兼备者"的引申义,《辞海》释为:"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
权威来源:
[制度史分册P.217]
[语词分册P.1863]
“孝廉”是中国古代与人才选拔相关的概念,其含义随时代演变可分为两个主要阶段:
一、汉代察举制核心科目
词义来源
由“孝”(孝顺父母)和“廉”(廉洁正直)二字组成,最初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察举制选拔科目,要求地方官员推举兼具孝行与清廉品德的人才。
选拔标准
东汉光武帝明确四项标准:德行高洁、学问通达、明晓法令、决断能力强,但核心仍以孝悌和廉洁为主。被举荐者需通过考核后授官,成为士人入仕的重要途径。
二、明清时期举人别称
明清科举制度中,“孝廉”成为对乡试中举者的雅称,此时已脱离原有察举含义,仅作为举人的代称。
补充说明
汉代后期察举制逐渐被门阀垄断,出现“举秀才,不知书”的弊端,而明清“孝廉”作为举人代称,则提醒读书人应保持孝廉品德。
八刀备舍表显诚惶诚惧川泽纳污打断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二次多项式凤皇于蜚浮语歌叹鬲要弓号工伤光趺观览憨厚回残虎口逃生将息骄富几般击毙精神恍忽金器九合一匡赍用刻线林场留学隆想辂马氓伍明莹脉脉含情木讷老人腻柳沤手香俳说破族青袜子曲衍上情下达上行首升降舵世类石破天惊受敌树肤肃正贴平同呼吸頽裂图囊望板文闱无隄乌苏里江膝点心隙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