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书·说命中》:“惟天聪明,惟圣时宪。” 孔 传:“宪,法也。言圣王法天以立教。”谓以天为法建立法制。后称当时的教令为时宪。《艺文类聚》卷三六引 晋 潘岳 《许由颂》:“通於时宪,顷匡不盈。”
(2).即时宪历。《清史稿·时宪志一》:“ 睿亲王 言:‘宜名《时宪》,以称朝廷宪天乂民至意。’”参见“ 时宪历 ”。
“时宪”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经典出处
源自《尚书·说命中》的“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意为圣王效法天道建立法制。其中“宪”即“法”,强调以天为准则制定国家教令。
引申含义
后泛指当时的政令或法典,如晋代潘岳《许由颂》中“通於时宪”即指符合当世法规。
作为成语,“时宪”还包含时代适应性的哲学思想,指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调整法律,体现“法随时变”的理念。例如清代《时宪历》的命名,便蕴含“顺应天意、治理百姓”的意图。
历法领域
清代将西洋历法与中国传统历法结合,定名《时宪历》,取代《大统历》,成为官方历法。
现代语境
当代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或借喻政策法规需与时俱进,如“时宪精神”可指制度创新意识。
提示:若需查阅《尚书》原文或《时宪历》具体内容,可参考、2、5中的典籍引述。
《时宪》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时代的法度和规矩。指的是在某个时代或某个特定历史阶段中所适用的法律、制度或规定。
《时宪》的拆分部首为“日”和“宀”,读作“时yī”和“宪xiàn”。它由9笔组成。
《时宪》这个词的来源较为复杂,其中“时”表示时间,表示特定时代的法度和规矩;而“宪”表示宪制、法律。《时宪》的繁体字为「時憲」。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有一些细微的变化。例如,《时宪》的“宪”字,在古时候可能写作“㫃”或“㫄”。但是,现在的标准汉字写法为宪(xiàn)。
1. 高度重视《时宪》,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秩序有着重要的影响。
2. 要遵守《时宪》,不得违反国家法律和规章制度。
时代、宪法、法度、规矩、法律、法规
法规、法度、规则、制度
违法、不合规、非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