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犀带的意思、通犀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犀带的解释

饰有通犀的腰带。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靖康 末,括金赂虏,詔羣臣服金带者权以通犀带易之,独存金鱼。” 宋 岳珂 《桯史·寿星通犀带》:“会将举庆典,市有北贾,携通犀带一,因左璫以进於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通犀带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的特殊配饰,指以"通天犀"角为材质制作的腰带。其核心特征在于材质本身带有天然纹路,据《汉语大词典》记载,通犀带特指"犀角中央有贯通上下的白纹",这种纹理被视为祥瑞象征。

从工艺角度分析,通犀带需经过特殊加工:先将犀牛角切割成薄片,再通过镶嵌工艺固定在皮革或织物腰带上。唐代《酉阳杂俎》描述其制作"剖之,中有走影,纹如白线,通达两端",印证了其材质特性。

历史文献显示,通犀带具有等级象征意义。《新唐书·车服志》明确记载"诸珮、绶者,三品以上通犀带",说明其在官员服饰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宋代《梦溪笔谈》进一步补充"带銙以犀为上,通犀为最贵",反映了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奢侈属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通犀带的珍贵性源于双重因素:一是犀角原料的稀缺性,需从东南亚进贡;二是通天犀被赋予的神秘色彩,《本草纲目》记载"通天犀乃山犀、水犀之精者,夜露不濡,能通神灵",这种认知强化了其作为身份标志的功能。

现存实物佐证可见于故宫博物院藏明代梁庄王墓出土文物,其腰带组件采用镂雕犀角工艺,与《明会典》"一品玉带,二品犀带"的记载形成互证,展现了通犀带在礼制体系中的延续性。

网络扩展解释

“通犀带”是古代一种装饰有特殊犀角的腰带,具有以下特点:

  1. 基本释义
    指饰有“通犀”(即通天犀角)的腰带,常见于唐宋时期官员服饰体系。通犀角特征为中央色白、两端渐变色,被视为珍贵材质。

  2. 材质与象征

    • 通天犀角因纹理通透而得名,《汉书》记载其“中央色白,通两头”,被列为宫廷珍宝。
    • 在唐代,通犀带与玉带同属一品、二品官员专用配饰,三品官员只能佩戴花纹犀带。
  3. 历史记载

    • 宋代靖康年间,朝廷曾下令官员以通犀带替代金带,作为筹措资金的手段(陆游《老学庵笔记》提及)。
    • 岳珂《桯史》记载过北方商人向宫廷进献通犀带的事件,说明其稀有性与权贵属性。
  4. 文化地位
    通犀带不仅是身份象征,更被赋予祥瑞含义。例如宋代文献描述其纹路形似寿星,成为皇家庆典贡品。

注:以上信息综合自权威古籍及词典解释,欲了解完整历史演变可参考《唐会要》《老学庵笔记》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报罢八月春惨楚承禅啖舐胆小如豆东后碓挺嘴多功能丰堂辅料赶骚高祖耕钓关接后妃华历浑穆挟暮简侮见习期鵁鶄解泽咭哩咕哝酒肆极问击玉壶军咨看起来空疏脸红脖子粗礼接柳谷柳庄翁陇丘禄田茫茫然免的内涵意义湓濞遣使葺捕清风两袖亲知驱録逝物刷照死板酸眉苦脸台府顽惫王不留行惟旧猥局五旅无名指下串鶷鸐吸留忽剌希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