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wo subjects to select offcials in Han Dynasty] 漢代選拔官吏的兩種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潔之士。後來被舉薦的人也稱為“孝廉”
舉孝廉不行。——《後漢書·張衡傳》
(1).孝,指孝悌者;廉,清廉之士。分别為統治階級選拔人才的科目,始於 漢 代,在 東漢 尤為求仕者必由之途,後往往合為一科。亦指被推選的士人。《漢書·武帝紀》:“ 元光 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 顔師古 注:“孝謂善事父母者,廉謂清潔有廉隅者。” 晉 葛洪 《抱樸子·審舉》:“夫選用失於上,則牧守非其人矣;貢舉輕於下,則秀孝不得賢矣。故時人語曰:‘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别居。’”《舊唐書·楊绾傳》:“望請依古制,縣令察孝廉,審知其鄉閭有孝友信義廉恥之行,加以經業,才堪策試者,以孝廉為名,薦之於州。”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三:“俾鄉人舉其孝廉。孝者,當兵火擾攘之際,供母養無缺;廉者,雖在窮約,人或賙之,有所不受。”《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産立高名》:“原來 漢 朝取士之法,不比今時。他不以科目取士,惟憑州郡選舉。雖則有博學宏詞、賢良方正等科,惟以孝廉為重。孝者,孝弟;廉者,廉潔。孝則忠君,廉則愛民。但是舉了孝廉,便得出身做官。” 清 戴名世 《劉光祿墨卷序》:“以孝廉舉者,既舉而不可不孝不廉也。”
(2). 明 清 兩代對舉人的稱呼。《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次年鄉試,便高中了孝廉;轉年會試又聯捷了進士,歷升了内閣學士。”《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七回:“沿海的房艙本來甚少,都被那位 何孝廉 定去了。” 張友鶴 校注:“﹝孝廉﹞舉人的别稱。”
“孝廉”是中國古代與人才選拔相關的概念,其含義隨時代演變可分為兩個主要階段:
一、漢代察舉制核心科目
詞義來源
由“孝”(孝順父母)和“廉”(廉潔正直)二字組成,最初是漢武帝時期設立的察舉制選拔科目,要求地方官員推舉兼具孝行與清廉品德的人才。
選拔标準
東漢光武帝明确四項标準:德行高潔、學問通達、明曉法令、決斷能力強,但核心仍以孝悌和廉潔為主。被舉薦者需通過考核後授官,成為士人入仕的重要途徑。
二、明清時期舉人别稱
明清科舉制度中,“孝廉”成為對鄉試中舉者的雅稱,此時已脫離原有察舉含義,僅作為舉人的代稱。
補充說明
漢代後期察舉制逐漸被門閥壟斷,出現“舉秀才,不知書”的弊端,而明清“孝廉”作為舉人代稱,則提醒讀書人應保持孝廉品德。
孝廉,意思是指具備孝敬父母、廉潔正直的品質。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孝部首和廉部首。孝部首是“老”字的上部分,表示尊敬、孝順;廉部首是“廣”字的左邊部分,表示廣闊、廉潔。共有8畫。它是一個漢字,源于古代中國。
繁體字中,孝廉的寫法保持不變。用繁體字書寫孝廉時,依然是“孝”和“廉”的組合。
古時候,中國人使用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孝廉在古代的寫法為“孝悍”。這樣的寫法強調了人要具有孝順和剛毅的品質。
下面是一個例句:
他深情款款地照顧着年邁的父母,是一個典型的孝廉之子。
與孝廉相關的組詞有:“孝子”、“孝敬”等。孝子指的是盡心盡力孝順父母、恪守孝道的子女;孝敬是指對父母尊敬、照顧有加。
近義詞有:“孝順”、“孝敬”等。這些詞都強調了對父母的尊敬和關愛。
反義詞有:“不孝”、“貪污”等。不孝與孝廉正好相反,指的是不尊敬父母、不孝順的行為;貪污表示不廉潔、貪圖私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