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孝廉的意思、孝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孝廉的解釋

[two subjects to select offcials in Han Dynasty] 漢代選拔官吏的兩種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潔之士。後來被舉薦的人也稱為“孝廉”

舉孝廉不行。——《後漢書·張衡傳》

詳細解釋

(1).孝,指孝悌者;廉,清廉之士。分别為統治階級選拔人才的科目,始於 漢 代,在 東漢 尤為求仕者必由之途,後往往合為一科。亦指被推選的士人。《漢書·武帝紀》:“ 元光 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 顔師古 注:“孝謂善事父母者,廉謂清潔有廉隅者。” 晉 葛洪 《抱樸子·審舉》:“夫選用失於上,則牧守非其人矣;貢舉輕於下,則秀孝不得賢矣。故時人語曰:‘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别居。’”《舊唐書·楊绾傳》:“望請依古制,縣令察孝廉,審知其鄉閭有孝友信義廉恥之行,加以經業,才堪策試者,以孝廉為名,薦之於州。”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三:“俾鄉人舉其孝廉。孝者,當兵火擾攘之際,供母養無缺;廉者,雖在窮約,人或賙之,有所不受。”《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産立高名》:“原來 漢 朝取士之法,不比今時。他不以科目取士,惟憑州郡選舉。雖則有博學宏詞、賢良方正等科,惟以孝廉為重。孝者,孝弟;廉者,廉潔。孝則忠君,廉則愛民。但是舉了孝廉,便得出身做官。” 清 戴名世 《劉光祿墨卷序》:“以孝廉舉者,既舉而不可不孝不廉也。”

(2). 明 清 兩代對舉人的稱呼。《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次年鄉試,便高中了孝廉;轉年會試又聯捷了進士,歷升了内閣學士。”《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七回:“沿海的房艙本來甚少,都被那位 何孝廉 定去了。” 張友鶴 校注:“﹝孝廉﹞舉人的别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孝廉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倫理概念和選官制度,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本義與倫理内涵 指孝順父母、品行清廉的德行标準。漢代确立為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要求被舉薦者具備"孝"(善事父母)和"廉"(正直廉潔)的品質。《漢語大詞典》定義為:"孝,指孝悌者;廉,指清廉之士。後合稱孝廉,作為選拔官吏的科目" 。

二、曆史制度演變 漢代察舉制中,"孝廉"與"賢良方正"同為核心薦舉科目。據《中國曆史大辭典》載,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被舉者經考核後授官,成為士人入仕的重要途徑。此制度延續至隋唐科舉制興起前,對漢代政治生态影響深遠 。

三、語義延伸與文學意象 唐宋以降,"孝廉"逐漸演變為對舉人的尊稱。明清時期多用作對秀才的敬稱,如《儒林外史》中"範孝廉"即指舉人範進。現代漢語中保留其"德才兼備者"的引申義,《辭海》釋為:"明清時對舉人的稱呼" 。


權威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官網詞條:www.cishu.com.cn/ci/2021/12/5/7E5E4J9H.html

  2. 鄭天挺.《中國曆史大辭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

    [制度史分冊P.217]

  3. 夏征農.《辭海》(第七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9.

    [語詞分冊P.1863]

網絡擴展解釋

“孝廉”是中國古代與人才選拔相關的概念,其含義隨時代演變可分為兩個主要階段:

一、漢代察舉制核心科目

  1. 詞義來源
    由“孝”(孝順父母)和“廉”(廉潔正直)二字組成,最初是漢武帝時期設立的察舉制選拔科目,要求地方官員推舉兼具孝行與清廉品德的人才。

  2. 選拔标準
    東漢光武帝明确四項标準:德行高潔、學問通達、明曉法令、決斷能力強,但核心仍以孝悌和廉潔為主。被舉薦者需通過考核後授官,成為士人入仕的重要途徑。

二、明清時期舉人别稱
明清科舉制度中,“孝廉”成為對鄉試中舉者的雅稱,此時已脫離原有察舉含義,僅作為舉人的代稱。

補充說明
漢代後期察舉制逐漸被門閥壟斷,出現“舉秀才,不知書”的弊端,而明清“孝廉”作為舉人代稱,則提醒讀書人應保持孝廉品德。

别人正在浏覽...

癟嘴不奪農時晨旦雠憾瘅惡司點點搠搠凋盡笃備獨是獨非二蠶沸動鳳喈紛擾宮閣弓人灌寖桂蠧國檢豪上龁痡化言徻徻慧泉獲救賤酬荊柴基年金輪昆布老蜯耄亂媚事綿連鳥囮賠不是樸遬批命牽拘怯殼兒青華仙真青圓秦學邱垤沙毛錢賞逸涉江牲犢剩餘價值社衆守禁述而不作順藤摸瓜筍蒲踏壞外兄網捕妄異武丑無所不用其極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