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祖爱亲的品德。《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郑玄 注:“孝德,尊祖爱亲,守其所以生者也。” 唐 欧阳詹 《出门赋》:“一仁声之永大,一孝德之兹久。”《旧唐书·崔群传》:“羣臣议上尊号, 皇甫鎛 欲加‘孝德’两字。 羣 曰:‘有睿圣则孝德在其中矣。’”
“孝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尊敬父母、恪守孝道的美德,强调子女对长辈的伦理责任与情感关怀。该词由“孝”(孝顺)与“德”(品德)组成,既包含具体行为规范,也体现道德修养的高度。
二、历史渊源与文献依据
三、应用场景
四、现代延伸 当代常被用于人名,寓意“孝顺仁德”,寄托对品德高尚、心怀感恩的期望。部分地域(如四川孝德镇)亦将其融入地方文化,结合历史典故弘扬孝道精神。
提示:若需探究孝德思想在儒家伦理体系中的具体实践,可进一步查阅《孝经》等典籍。
孝德是一个包含两个汉字的词语,意思是尊敬父母、孝顺尊长的美德。
孝(xiao)的部首是"⼦",总共有五个笔画。
德(de)的部首是"⻖",总共有三个笔画。
孝德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中,是孔子弟子曾子对孔子的尊敬和崇敬的赞美之词。孝是指对父母的孝顺,德是指道德品质的美好。
繁体字"孝德"的写法为「孝德」,在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仍然广泛使用。
在古时候,"孝"的上部分是"⼉",下部分是"⼕";"德"的写法则是"⺆"加上"八"。
1. 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孝德双全的孩子,深爱并照顾着他的父母。
2. 孝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代表。
1. 孝敬:尊敬父母或长者。
2. 孝子:孝顺父母的儿子。
3. 德行: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
1. 孝顺:对父母或长者表示尊敬和关心。
2. 孝敬:尊重和关怀父母或长者。
不孝:指不尊敬和不关心父母的行为。
不食烟火蚕月舂容大雅怆慌单口登泰山记电铃跌跌绊绊访举犯衅粉剂挌鬭革故鼎新海象行辈荟粹混浑将带奸民娇媠鸡蛋里找骨头桀悍桀桀极乐天谨防惊惶金迷扃关夔臯耒耜量材录用领门儿胪句马班盲史煤屑路鸣驹宁肃髼头潜军曲详取应三疾胜母神理实济市情时宗水玉炭檛陶渔头角投晚团校万丈高楼平地起问寒问暖吴蔡五禽戏仙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