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神理的意思、神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神理的解释

(1).犹神道。谓冥冥之中具有无上威力,能显示灵异,赐福降灾的神灵之道。《文选·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事为名教用,道以神理超。” 李善 注:“《周易》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李善 注:“神理,犹神道也。” 宋 范成大 《读<甘露遗事>》诗:“神理人情本不同,絶怜鼠辈倖元功。”《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吾术岂可用来伤物命以充口腹乎?不唯神理不容也,如此小用不得。”

(2).精神理致;旨意理路。《世说新语·言语》“ 晋武帝 每餉 山涛 ” 刘孝标 注引《谢车骑家传》:“ 玄 ( 谢玄 )字 幼度 ,镇西 奕 第三子也,神理明俊,善微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君之业,妾思过半矣;但未尽其神理,请为妾再鼓之。”《红楼梦》第八四回:“以后作文,总要把界限分清,把神理想明了,再去动笔。” 严复 《译<天演论>例言》:“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於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

(3).灵魂。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伤逝》:“ 戴公 见 林法师 墓,曰:‘德音未远,而拱木已积,冀神理緜緜,不与气运俱尽耳。’” 唐 白居易 《祭小弟文》:“呜呼,尔魂在几,尔骨在棺,吾亲奠酹於尔牀前,苟神理之有知,岂不闻吾此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神理是汉语中具有哲学与宗教意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归纳为以下三层:

一、神明主宰的法则或天理

指宇宙间超越人力、由神明意志主导的自然规律与道德准则。此义强调“神”的至高性与“理”的必然性,多见于古代哲学文献。

例证:

《周易·说卦》王弼注:“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此处“神”即指支配万物运行的玄妙之理。

《世说新语·伤逝》载:“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刘孝标注引东晋佛学思想,以“神理”为超脱情感的本体 。


二、精神与理念的统合

在魏晋玄学与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神理”渐指主体精神与客观真理的融合,尤指心性修养所达境界。

例证:

僧肇《肇论·涅槃无名论》:“夫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造。” 将佛性真理(理)与般若智慧(神)贯通 。

《文心雕龙·原道》提出“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其“道”即人文创造中的神理显现 。


三、不可测度的精微机理

用于描述事物内在难以言喻的运作机制,强调其超越感官经验的深邃性。

例证:

《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 指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规律 。

宋代朱熹论《易经》:“盖理之微妙不可见处谓之神”,将自然规律的神秘性纳入理学体系 。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

    定义:“神理”为“天理;天道”。

  2. 《中国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阐释其玄学内涵为“超越形迹的宇宙本体”。

  3. CBETA电子佛典集成

    收录僧肇《肇论》原文,见【T45, No. 1858】。

  4. 中华书局点校本《世说新语》(2011)

    刘孝标注引文见卷中《伤逝》篇。

(注:为符合学术规范,古籍引用采用通行版本标注,佛典文献依国际标准编码)

网络扩展解释

根据多来源信息综合,“神理”一词在汉语中有以下三层核心含义:

1.神道(超自然法则)

指冥冥中具有无上威力、能显示灵异并主宰福祸的神灵之道。这一概念源自《周易》的“神道设教”,如谢灵运在诗中提到“道以神理超”,王融的《曲水诗序》亦用“设神理以景俗”来体现其教化功能。

2.精神理致(思想内核)

指事物的核心精神或逻辑脉络。现代研究中,形神理论被视为构建中国文艺理论的重要资源,体现了该词在哲学与美学领域的延伸。

3.灵魂(生命本质)

用于表达对逝者灵魂延续的寄托,如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戴逵感叹“冀神理绵绵”,白居易祭文中亦言“神理有知”。


提示: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文献(如《世说新语》《文选》)及现代词典释义,可通过来源标注的网页进一步查阅原始例句及学术讨论。

别人正在浏览...

百川灌河百合科报当薄情无义宝舟拨草寻蛇哺麋不停畅然赤埴寸脉短吁长叹堆堆惇懿鄂博恩膏風飈分子钟佛婆富国强民阁楼公索果子露害兽潢洿浇奠假誉驰声警犭金色世界酒池肉林旧情旧时风味军国主义科条烂云老大徒伤悲料钞龙巾妙实靡坚木居士糯稻旁谷偏蚀秋麦其者神物失溜疏剌失闪顺物算人谈晤铤走讬终晚唐婑堕雾勃霞杯显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