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斛的意思、漕斛的详细解释
漕斛的解释
旧时收兑漕米的量器。一斛相当于五斗。 清 魏源 《江南吟》之一:“洋银价高漕斛大,纳过官粮餘秸秷。”
词语分解
- 漕的解释 漕 á 利用水道转运粮食:漕运(旧时指国家从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漕粮。漕河。漕渠。漕船。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 斛的解释 斛 ú 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笔画数:; 部首:斗;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漕斛是中国古代漕运制度中专用的标准量器,主要用于官府征收、转运漕粮(税粮)时的计量。以下从定义、功能及历史背景等方面详细解释:
一、核心定义与用途
- 计量工具:漕斛是官府核准的标准斛器,用于量收、转运漕粮(通过水路运输的税粮)。其容量标准由朝廷统一规定,具有强制性,如清代一漕斛约相当于103.5升(较民间市斛更大)。
- 漕运关联:专用于漕粮征收、存储及运输环节,确保税收公平性与运输效率,避免地方度量差异引发的纠纷。
二、形制与操作特点
- 结构特征:多为木质方斛,口大底小,四壁倾斜。收粮时,粮食堆满后需用木板刮平(称“平斛”),但实际操作中常通过“淋尖踢斛”增加征收量(堆尖后踢斛震实,溢出部分归官吏)。
- 地域差异:不同漕运省份的斛器尺寸略有差异,如清代江苏漕斛与浙江漕斛容量不等,需经户部校准。
三、历史演变与制度背景
- 明代定制:明初推行“粮长制”,漕斛作为标准器广泛使用。《明史·食货志》载:“收粮令纳户平准,斛面务令均平”。
- 清代沿用:清承明制,户部定期校验地方漕斛。清末漕运废止(约1901年)后,漕斛逐步退出实用领域。
四、文化与社会影响
漕斛不仅是计量工具,更是封建税收制度的缩影。“淋尖踢斛”等操作成为官吏盘剥百姓的典型手段,常见于清代谴责小说(如《儒林外史》)的批判性描写。
权威参考文献
- 清代《户部漕运全书》:载有漕斛形制、校准流程及各省容量差异。
- 《中国度量衡史》(吴承洛著):系统考证历代量器,含漕斛容量演变。
- 《明史·食货志》《清史稿·食货志》:记录漕运制度中量器的使用规范。
(注:因古籍原文链接受限,建议通过《中国基本古籍库》或《中华经典古籍库》检索上述文献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漕斛是清代用于征收或兑换漕粮的专用量器,其含义和背景可归纳如下:
定义与容量
漕斛的容量标准为1斛=5斗。这一度量单位与普通民间用斛不同,属于官方为漕粮(通过水路运输的税粮)制定的特殊计量标准。
历史背景
清代漕运制度中,官员常利用漕斛容量大于市斛的特点加重赋税。例如魏源在《江南吟》中揭露:“洋银价高漕斛大,纳过官粮餘秸秷”,指百姓需用更多粮食填满更大的漕斛才能完成缴税。
字形与演变
- “漕”指水路运输粮食(如漕船、漕渠);
- “斛”原为十斗量器(南宋后改为五斗),其部首为“斗”,属方形口小底大的容器。
相关争议
漕斛容量标准常随白银汇率波动被官府操纵,成为剥削农民的工具,这一现象在晚清尤为突出。
别人正在浏览...
暗秽邦家之光背义负恩边陇别弦壁厢采荣陈粟冲位刺恼盗葬大肆攻击灯塔电钻雕版低留答腊冻冻斗打二十四神芳馨浮疏梗迹萍踪狗吃屎苟从官星鬼幻何景明横饮猴精讳死虎头牢房简能奸臧鸡碑姐姐赍装枯丛灵宇面梨妙气蜜橘屏风误点披退铺文乾裂钦心湫漻起先铨择鹊灵沈榆殊途同归琐言逃劫挑鬓头彤云无生篇下路祥日闲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