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目十手”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拼音为shí mù shí shǒu,字面意为“十双眼睛注视,十只手指向”,比喻个人的言行始终处于众人的监督之下,需谨言慎行。
源自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曾子的言论:“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强调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无法逃避公众的审视。
近义表达有“众目睽睽”“人言可畏”,反义则如“肆无忌惮”。
该成语至今仍具现实意义,尤其在信息透明化的社会背景下,提醒人们重视道德自律。
《十目十手》是一个汉语词语,由十个“目”字和十个“手”字组成,用于形容一个人能同时做多种事情或者看到很多事物。它是由“十”、“目”以及“手”三个部分组成。
“十目十手”可以拆分为:“十”字的部首是十,笔画数为二;“目”字的部首是目,笔画数为五;“手”字的部首是手,笔画数为四。
《十目十手》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佛经《大般涅槃经》中。佛经中提到,佛陀具有“十德十目十手”,即指能百倍回向众生的德行、能看到十方世界的眼目、能施行无尽智慧的双手。因此,“十目十手”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具有超凡能力、多才多艺。
“十目十手”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十目十手」。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十目十手”这个词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例如,“目”字在古代有时写作“⺆”。
1. 他是一个十目十手的才子,画画、写诗、弹琴样样精通。
2.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具有十目十手的能力,无所不能。
多才多艺、七手八脚、一目十行、十手连心
百般才艺、多能多艺
一技之长、一门心思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