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八百里驳的意思、八百里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八百里驳的解释

牛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汰侈》:“ 王君夫 ( 愷 )有牛,名八百里駮,常莹其蹄角。 王武子 ( 济 )语 君夫 :‘我射不如卿,今指赌卿牛,以千万对之。’ 君夫 既恃手快,且谓骏物无有杀理,便相然可,令 武子 先射。 武子 一起便破的,却据胡牀,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炙至,一臠便去。”駮,骏马之称。八百里,状其善于奔驰。《晋书·王济传》作“驳”,古字同。后用为气概豪迈的典实。 宋 苏轼 《约公择饮是日大风》诗:“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 宋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八百里驳”是一个源自《世说新语·汰侈》的典故,具有以下含义和演变:

一、词义本源

  1. 指代牛名
    此词原指晋代王恺(字君夫)所养的一头名牛。据记载,此牛名为“八百里驳”,蹄角常被装饰得晶莹剔透。王济(字武子)与其打赌射箭,获胜后当场杀牛取心炙烤,仅尝一脔便离去。

  2. 词义解析

    • “八百里”:形容牛善于奔驰,日行八百里。
    • “驳”:原指毛色斑驳的骏马,此处借喻牛的神骏非凡。

二、文学引申

  1. 象征豪迈气概
    后世文人(如苏轼、辛弃疾)将其用作典故,借以表达豪放洒脱的情怀。例如:
    • 辛弃疾《破阵子》中“八百里分麾下炙”,化用分食牛肉的场景,烘托沙场壮烈。
    • 苏轼诗中“要当啖公八百里”则暗含以豪迈之举破除文人酸气的深意。

三、使用注意

该词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既可指代历史典故中的名牛,也可作为文学意象表达壮怀激烈的情感。其核心关联文献为《世说新语》及《晋书·王济传》。

网络扩展解释二

《八百里驳》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八百里长的堤坝”。该词的拆分部首是“马”和“隹”,笔画数为19画。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楚辞》中,出自《离骚》一篇。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是「八百里搏」。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没有出现过与《八百里驳》相同的写法。一个例句可以是:“水天成一色,八百里驳通。”在这句话中,八百里驳形容了堤坝的长短。关于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很遗憾,我无法提供更多相关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