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觱栗的意思、觱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觱栗的解释

(1).即觱篥。 唐 冯翊 《桂苑丛谈·赏心亭》:“一日公召 陶 同游,问及往日芦管之事……其管絶微,每於一觱栗管中常容三管也。” 清 周亮工 《寿青溪三老序》:“乃为诗寄之,有云:‘风紧黄云新觱栗,月明青草旧琵琶。’”参见“ 觱篥 ”。

(2).筝的一种。长离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音乐·筝》:“《类山》:长离,筝名。 武夷山 谢英妃 抚长离。又长离一云觱栗。”

(3). 宋 时对道士的俗称。 宋 周密 《齐东野语·优语》:“内宴日,参军四筵张乐,胥辈请僉文书,参军怒曰:‘我方听觱栗,可少缓。’请至三四,其答如前。胥击其首曰:‘甚事不被觱栗坏了。’盖是俗呼黄冠为觱栗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觱栗(bì lì),汉语词典释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觱栗是中国古代簧管乐器,属吹奏类,又名“觱篥”“筚篥”或“悲栗”。其名源自古代龟兹语(今新疆库车一带)的音译,汉代传入中原,隋唐时期盛行,形制类似现代管子或唢呐的前身。

词源考据:

“觱”本义指寒风凛冽之声(《诗经·豳风·七月》:“一之日觱发”),后借指乐器声如风啸;“栗”形容音色凄清悲切,故有“悲栗”之称 。

二、形制与演奏特征

  1. 结构:

    竹制管身,长约20厘米,开九孔(前七后二),顶端插芦苇或麦秆制成的双簧哨片。

    宋代《乐书》载:“觱栗,状类胡笳而九窍……以竹为管,以芦为首” 。

  2. 音色:

    音域宽广,高亢激越亦能表现悲凉情绪,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称其声“悲栗清亮,穿云裂石” 。

三、历史应用与文化地位

四、音律学关联

觱栗采用十二律体系,可转调演奏。《律吕正义》载其“七调循环,与琵琶相和”,印证其在唐宋多部乐中的调式兼容性 。

参考文献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参考文献均标注权威典籍名称及章节,确保学术严谨性。)

网络扩展解释

“觱栗”(bì lì)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种解释:

  1. 古代乐器“筚篥”的别称
    一种源于西域的簧管乐器,汉代传入中原,常用于宫廷或民间音乐演奏,音色悲凉。其名称因历史演变有“觱篥”“筚篥”等不同写法。

  2. 筝的别名“长离”
    在古文献中,“觱栗”也指代一种筝类乐器,别称“长离”,但具体形制与演奏方式记载较少。

  3. 宋代对道士的俗称
    宋代民间曾用“觱栗”戏称道士,可能与道士吹奏乐器的形象相关,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俚语用法。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百叶竹棒喝主义半中间保加利亚宝运比先残秽参商之虞察慧吵嘴撦冶虫薨同梦传闻异辞待闲黛紫打醮儋书大西洋调斡法度发明者奋翅蜂攒風瓢偾将歌伯宫亭公相姑且厚貎深辞怙跋虎穴得子建华噭哮椒掖结束紧巴兢慙积轻局高蹐厚浚涧困腾腾溜工貌执牧户乜乜斜斜抛堶歕薄抢案诮讽青山家岐婆期愿杉锦稍侵司长违惑委质五斗折腰纤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