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断句的意思、断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断句的解释

[make pauses in reading unpunctuated ancient writings] 古书无标点符号,诵读时根据文义作停顿,或同时在书上按停顿加圈点,叫做断句

详细解释

(1).即绝句。《南史·宋晋熙王昶传》:“ 在道 慷慨为断句曰:‘白云满鄣来,黄尘半天起,关山四面絶,故乡几千里。’” 清 陈田 《明诗纪事丙籤·张弼》:“ 东海 诗有豪气,不受覉勒,七言断句,尤推擅场。” 清 曹寅 有《题廊前玉兰二断句》。参见“ 絶句 ”。

(2).古书无标点符号,诵读时根据文义作停顿,或同时在书上按停顿加圈点,叫做断句。这种“句”往往比现在语法所讲的“句”短。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伊惟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殿试卷以红圈断句》:“读卷官於文之佳者,以红圈断句。” 鲁迅 《花边文学·点句的难》:“看了《袁中郎全集校勘记》,想到了几句不关重要的话,是:断句的难。”

(3).片断的句子;零碎的句子。 许杰 《江边小景》:“‘水深火热,水深火热之中哟!’我忽然想起这样的一句断句来。” 沙汀 《淘金记》十一:“然而,不管怎样,******的答复,依旧是些不着边际的自怨自艾的断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断句的汉语词典释义与解析

“断句”是汉语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在书面语中,根据语义、语法结构和语气停顿的需要,将连续的文字流划分为具有完整意义的句子或句群的过程与结果。其核心在于确定句子之间的界限,使文意清晰、表达准确。

一、 核心定义与作用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定义,“断句”指“阅读或写作时,根据文义和语法结构,把文章分成一个个句子或句群”。它不仅是阅读古文(缺乏现代标点符号)的基本技能,也是现代汉语写作和阅读理解的基础。正确的断句能准确传达作者意图,避免歧义;错误的断句则可能导致误解,甚至完全改变文意。

二、 方法与依据 断句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 语义完整性: 一个句子应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需识别出表达核心事件或判断的主谓结构或其延伸。
  2. 语法结构: 利用汉语的语法规则,如主语、谓语、宾语的位置,虚词(如“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在古文中常作句尾标志;现代汉语中的“了”、“吗”、“呢”、“吧”等语气词也常提示句子结束)、关联词(如“虽然…但是…”、“因为…所以…”)等作为划分句子的重要参考。
  3. 语气停顿: 口语中的自然停顿往往对应书面语中的句界。朗读时的换气点、语调变化(如陈述句的平调、疑问句的升调)也是判断依据。
  4. 修辞与韵律: 在韵文或讲究节奏的散文中,对仗、排比、押韵等修辞手法和音节节奏也会影响句子的划分。

三、 历史背景与演变 在古代汉语文献中,最初并无标点符号,“句读”(“句”指语意完整的大停顿,“读”指语意未完的小停顿)是阅读和理解文本的关键技能,即所谓的“离经辨志”(《礼记·学记》)。学习者需自行判断何处为“句”,何处为“读”。随着语言发展,特别是白话文运动和现代标点符号体系的引入与规范化(参考《标点符号用法》国家标准GB/T 15834-2011),现代汉语的“断句”主要通过规范使用标点符号(如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等)来实现,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难度,提高了表达的精确性。

四、 现代应用与重要性 在现代语境下,“断句”能力依然至关重要: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断句”是汉语语言处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根据语义、语法和节奏将连续的文字划分为有意义的语言单位。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断句是通过分析句子结构、词汇含义和逻辑关系,在文字流中确定停顿位置的过程。例如古文无标点,需通过断句理解文意,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核心作用

3.应用场景

4.断句依据

5.现代延伸

现代文本虽已有标点,但长句仍需语义断句。例如法律条文“本合同终止后,双方在合同终止前已产生的权利义务不因合同终止而失效”,需通过逗号位置明确责任范围。

若需实际案例分析或具体文本的断句练习,可提供例句进一步探讨。

别人正在浏览...

阿姆嗷咷杯弓市虎本地人步摇材剧志大倡讴朝房朝岚谌杵黜远打粮殚空倒挂雀敌虏犊子翻车非望忿恨纷嚣各行其是归妻锅炉古丸海鬼寒抖抖韩康弘益华旦缓坡惛乱季汉饥氓惊天金銮客锦絃闚玩老满辣子俐索履霜美庄泥水木作排他侵侮取赎冉弱日珠蹂蹈三足省口深功双重性舒惨属禽司田退悔亡逝纤儿消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