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传上古时,画地为牢,用木头雕成狱吏,作为刑威的象征。《汉书·路温舒传》:“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 颜师古 注:“画狱,木吏,尚不入对,况真实乎!”《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画地为牢,刻木为吏;洽政恤民,囹圄皆空。”
“刻木为吏”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进行解释:
指人们因畏惧狱吏的残暴,即使面对木头雕刻的假狱吏也不愿与之相对。形容古代狱吏的凶恶可怖,令人避之不及。
成语折射出汉代司法体系的黑暗面。由于狱吏滥用职权、刑罚残酷,百姓对其极度恐惧,甚至以“刻木”为象征表达抗拒心理。
这一成语通过夸张的比喻,揭示了古代狱吏的暴虐形象,并成为批判严刑峻法的文化符号。其出处和用法均体现了汉语成语的历史深度与批判性内涵。
《刻木为吏》是一个成语,意为人们希望能够把一个木头雕刻成官吏的形象。这个成语比喻不考虑人的素质和能力,而只关注外表形象的做法。
《刻木为吏》的拆分部首是「刀」和「口」,部首刀表示刀剑类的事物,部首口表示与口有关的事物。它的总笔画数目为10。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上》:“予不能为马为牛﹔为鸟为虎﹔刻木为吏。”意思是孟子说他不能将马变成牛,将鸟变成虎,也不能将木头刻成官吏。
《刻木為吏》是这个成语的繁体字写法。
在古时候,有些汉字的形状和现代写法不同。按照古代的写法,《刻木為吏》应该写作「刻木爲吏」。
他仅凭外貌和背景被任命为领导职位,真是刻木为吏。
组词有:刻舟求剑、刻舟求剑、吏治、刀吏等。
近义词有:重形制、偏重外表等。
反义词有:重才干、推崇实力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