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觚不觚的意思、觚不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觚不觚的解释

比喻事物名实不符。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何晏 集解:“以喻为政不得其道,则不成。” 朱熹 集注:“觚,棱也;或曰酒器,或曰木简,皆器之有棱者也。不觚者,盖当时失其制而不为棱也。觚哉:觚哉!言不得为觚也。”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四分论》:“《续汉志》云:‘在天成度,在宪成日,凡三百六十五日小餘不及四分日之一,则减四分也。’是古人命度未有觚不觚,不依日而散分於各宿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觚不觚”是汉语中一个典故性短语,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该句以古代酒器“觚”的形制变化为喻,表达孔子对周礼崩坏、名实不符现象的批判。其释义可分为三个层面:

一、字面解析

“觚”为商周时期青铜酒器,形制为上圆下方,腹部有棱角(《汉语大词典》释义)。后句“不觚”即“不像觚”,通过否定句式强调器物形制变异导致名实分离。孔子借器物形制批评当时礼乐制度被僭越的现象。

二、引申含义

  1. 礼制象征:汉代郑玄注“削觚而志有所念,非觚也”,指出礼器承载着等级规范,形制改变意味着礼法秩序瓦解(《十三经注疏》)。
  2. 哲学思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引申为“君不君,臣不臣”的伦理关系失衡,形成“名实之辨”的儒家哲学命题。

三、现代语用

当代语境中,“觚不觚”多用于批判事物失去本质特征,如文化异化、制度空转等现象。例如钱穆在《论语新解》中强调:“一物之变,可征世运之变”,揭示其超越时空的批判价值。

该典故被《汉语大词典》《中国典故大辞典》等权威辞书收录,相关研究可参考中华书局《论语译注》及《十三经注疏》等典籍。

网络扩展解释

“觚不觚”出自《论语·雍也》,是孔子对当时礼制崩坏现象的感叹,字面意为“觚不像觚”,引申为事物名实不符的批判。具体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1. 字面含义
    “觚”是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形制为喇叭口、细腰、高圈足,且有棱角()。孔子说“觚不觚”,字面指当时的觚已失去原有棱角形制,名存实亡。

  2. 引申内涵
    孔子借此批判社会礼制崩坏,强调“名实相副”的重要性。何晏注解认为这是以器物喻政,暗指“为政不得其道则不成”();朱熹则指出,器物形制变化导致其本质被破坏,进而引发名实混乱()。

  3. 后世引用
    清代学者俞正燮在《癸巳类稿》中以“觚不觚”类比天文历法混乱(),现代则多用于讽刺制度、文化等领域的异化现象,如形式主义或传统丧失。

扩展补充:觚不仅是酒器,还可指木简(书写材料)或象征棱角(如“破觚为圜”指去除棱角,喻废除严法)()。这一词汇的演变体现了汉语中器物与文化的深度关联。

别人正在浏览...

暧曃榜青户边急别曲碧琉璃博浪沙草窠敕唤纯合体促曲电子计算器地主之仪遁戢房地产市场凤箫鸾管佛髻关原杭嘉湖旱霾黑幕派輷磕狟猪互扇践国蹇视高步矫柔造作截长补短节制资本九愁淃涟伉侠戡济款目老罢燎祭里燕妙有蜜语莫络平分乔材敲磕轻躁全率衢处沙区生父生死相依黍油麦秀送迓泰山梁木摊黄菜贪贱铜驼草莽头脑徒官蜗行物帛象骖陷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