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兼文武的意思、才兼文武的详细解释
才兼文武的解释
指人具有文武两方面的才能。
词语分解
- 才的解释 才 (③④纔) á 能力:才能。口才。这人很有才干。 指某类人(含贬义):奴才。蠢才。 方,始:昨天才来。现在才懂得这个道理。 仅仅:才用了两元。来了才十天。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文武的解释 .文德与武功;文治与武事。《诗·周颂·雝》:“宣哲维人,文武维后。” 郑玄 笺:“又徧使天下之人有才知以文德武功为之君故。”《吕氏春秋·不广》:“文武尽胜,何敌之不服。”《史记·循吏列传论》:“文武不
专业解析
“才兼文武”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一个人同时具备卓越的文才和武略,即文武双全。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指某人在文学修养(如经史、谋略、治理才能)和军事技能(如武艺、兵法、作战能力)两方面均有杰出才能。强调能力的全面性与稀缺性,常用于赞誉杰出人物。
二、出处与典籍依据
该成语源于史书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例如:
- 《后汉书·卢植传》 记载曹操赞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后世提炼其文武兼备特质,成为典故来源 。
-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亦载陆逊“文武兼资,神武挺生”,体现古代对复合型人才的推崇 。
三、引申内涵
- 治国安邦的象征
古代将“才兼文武”视为重臣的理想素养,如唐代杜牧在《注孙子序》中强调:“武之所论,大约用仁义,使机权”,体现文韬武略的相辅相成。
- 能力全面的赞誉
现代语境中,该词扩展至赞誉在跨领域(如学术与实务、管理与技术)均有建树者,如梁启超评李鸿章:“文武之才,一时无两”(《李鸿章传》)。
四、典型使用场景
- 历史人物评价:如班超投笔从戎(《汉书·班超传》)、辛弃疾“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 现代语境应用:用于描述兼具战略思维与执行力的领导者,或学术与实战并重的专家。
五、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 《汉语大词典》:释为“文才与武略同时具备”,并列为首要义项(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
-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标注为“褒义成语”,强调“综合性才能”(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引用来源说明
- 《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三国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才兼文武”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拼音:cái jiān wén wǔ
- 含义:指人同时具备文才和武略,形容综合能力突出,文武双全。
- 感情色彩:褒义词,常用于赞誉杰出人物。
二、出处与典故
- 最早记载:出自《后汉书·卢植传》。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九江地区发生叛乱,朝廷因卢植“才兼文武”而任命其为九江太守,最终成功平定叛乱。
- 历史应用:后也用于描述如吕蒙、张温等历史人物。
三、用法与结构
- 语法功能:作谓语或定语,如“他非但富贵双全,并且才兼文武”。
- 成语结构:主谓式(ABCD型),强调“才能”与“文武”的兼备。
- 英文翻译:Talent in both military and civil fields。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五、例句参考
- 《后汉书》记载:“四府选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太守,蛮寇宾服。”
- 权咨嗟将卒时,追思吕蒙、张温,认为其“才兼文武”。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处原文,可参考《后汉书》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饱经沧桑逼降鄙吝并隔不訾之器惨目传嚷春信大陆赕税钿螺动怒端如短寿促命凡聋梵堂国子鼓脇函匣和啰红情緑意火候江东三虎徼人家运荆芥酒望隽发峻茂鵕鸟居学奎宁鲲鲕浪拽粮库练阅辽东帽轹蹙民纲怒冲冲拼式潜修谦执倾银铺戚友闪跳擅兴律奢尚时术施朱邃房随流贪夫狥财贪生吞声饮气苇塘文流乌拉尔河贤杰行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