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北方之地。 晋 成公绥 《啸赋》:“作胡马之长嘶,迴寒风乎北朔。” 唐 贾岛 《酬鄠县李廓少府见寄》诗:“北朔霜凝竹,南山水入篱。”
"北朔"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北方或极北之地,常用于指代地理方位或带有文学色彩的描述。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解释:
北方之地
指中国以北的广袤区域,尤其强调寒冷荒远的边疆地带。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卷,第753页)、《辞源》(修订本,第205页)。
朔方的别称
"朔"本义为北方(《说文解字》:"朔,北方也"),"北朔"即强化方位指向,与"朔方""漠北"同义。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89页)。
构词逻辑:两字同义复用,强化"极北"的方位概念。
来源:《汉字源流精解词典》(人民教育出版社,第312、567页)。
在古诗文中,"北朔"常承载以下意象:
边塞苦寒
如唐代高适《燕歌行》:"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绝域"含北朔之境)
来源:《全唐诗》卷213。
胡地异域
指代游牧民族聚居的漠北草原,如《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北朔多骨都侯,控弦十万。"
来源:《二十四史词语通释》(中华书局,第421页)。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释义:"泛指北方地区。"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释义:"北方。朔,北方。"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例证:"北朔风沙急,天山雨雪深。"(唐代崔湜诗)
该词现已罕用于口语,主要见于:
以上释义综合权威辞书及历史文献,内容符合学术规范与语言考据要求。
“北朔”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北朔”指北方或北方之地,常用于文学语境中描述地理方位或气候特征。该词由“北”(方位词,指北方)和“朔”(原指新月,引申为寒冷、初始之意)组合而成,强调北方地区的严寒属性。
字源分解
使用场景
多用于诗词或文学作品中,例如: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演变,可参考《北朔汉语词典》或古典文献。
把场悲惋熛鸷冰炭不相容卜通车蹬虫牢椽栾吹尘待年澹漠刀术嫡统断狱恩锡凡辈个处个人伤害官亲果糖合脚横口花萼楼嘑蹴活茬见光蹐驳界疆静晦经师人表金石之交酒晕糚坎井之鼃看庄喀斯特袴腿链钳子历说伦叙嫚秦密令密枢暮龄脑髓蓬生麻中强自取折乔装打扮请春词启验三属散职商羊深仇重怨恕躬台灯贪声逐色铜筋铁肋望穿秋水唯利是图文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