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闲官”。1.职务清闲的官员。 唐 张籍 《胡山人归王屋因有赠》诗:“虽作閒官少拘束,难逢胜景可淹留。”《新唐书·赵憬传》:“今要官闕多,闲官员多。要官以材行,闲官以恩泽,是选拔少,优容众也。”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李林甫一计陷数人》:“ 林甫 已得奏,即言 挺之 春秋高,有疾,幸閒官得养。帝恨叱久之,乃以为员外詹事詔归东郡。”
(2).指州佐、县丞等。 宋 苏轼 《司竹监烧苇园因召都巡检柴贻勗左藏以其徒会猎园下》诗:“岂如闲官走山邑,放旷不与趋朝衙。” 清 梁章鉅 《称谓录·县丞》:“ 唐 大中 四年敕:州有上佐,县有丞簿。俗谓之閒官。”
“闲官”是古代官制中的特定称谓,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职务清闲的官员
指在官僚体系中担任事务较少、权力较小的职位。例如唐代的司马,虽为州郡副职,但多为安置贬谪官员的虚衔,如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时,便感叹此职“品级低而无实权”。宋代苏轼诗中“闲官走山邑”也印证了这一群体常被派往偏远地区,远离核心政务。
特指地方佐吏
具体指州佐、县丞等地方辅佐官职。据清代《称谓录》记载,唐代大中年间明文将县丞、主簿等列为“闲官”,因其日常事务较少,地位次于主官。这类职位多用于安置候补官员或年迈官吏,如唐代张籍诗中提到的“胡山人归王屋”后担任闲官,即属此类。
文化背景与实例
唐代诗人白居易多次在诗中自嘲“闲官”,如“退与夫子游”“栽称作闲官”等,反映了文人被边缘化时借闲官身份寄托淡泊之志的现象。此外,候缺官员为求晋升而巴结权贵,也侧面说明闲官体系与古代官僚晋升机制的关联。
闲官一词是指那些没有实质权力、却颇能享受特权、过着懒散生活的官员。他们通常在某个组织机构中担任名义上的职务,但却没有真正负责任何重要的工作。这个词在现代常用来形容那些没有实际作用、却享受高福利待遇的公务员或企事业单位的无效管理人员。
闲官的拆分部首是门(mén),笔画数为12画。
“闲官”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一文中:“狡稽作乱,其惟闲官何?”此文中的“闲官”指的是只负责陪伴君王,而没有真正实权的官员。
闲官的繁体字为閒官。
古时候,闲官的写法与现代写法略有不同。古代常使用的写法为“閑官”,字形中间的“门”字旁边没有右上角的“又”字旁。
1. 这个部门的主任实际上就是个闲官,从来不管事。
2. 这个公司的高级经理大多数都是闲官,只负责开会和享受福利。
闲官的组词有:闲职、官宦闲人、闲职无事。
与闲官近义的词有:庸官、懒官、闲吏。
与闲官反义的词有:尽职官员、勤勉官员、活力干部。
罢废保不住鼈欬缠臂金惩惧纯钩词章丹若打渔杀家钓徒地机邸吏丁香柿房墨伏击工倕规圜顾曲周郞汗流接踵花鬨皇姑胡三胡说鉴戒吉丢古堆诘断锦官城羁羽均税刊登靠近科惩纍人连头连脚鲤簰李冶卯君马尾松棉蚜妙想天开鴾鷡难堪泼寒胡戏前厅奇瑞驱羊战狼戎钺三类生缚史帙书阁说今道古书亭檀奴讨印腾夷调味听事项日感梦相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