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象征德行。《周礼·考工记·玉人》:“琬圭九寸而繅以象德。”《元史·礼乐志二》:“盖闻 轩 昊 以来,俱有《咸》《云》之号,《茎》、《英》、《章》、《韶》以象德,《夏》、《濩》、《武》、《勺》以表功。”
(2).谓以君主的德行为榜样。《礼记·乐记》:“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 郑玄 注:“象德,民之行顺君之德也。”《旧唐书·昭宗纪》:“是以雷解而 羲 文象德,网开而 汤 化归仁,用彼怀柔,式存彝范。”
(3).佛教语。指佛祖之德。 唐 道恭 《出赐玄奘衲袈裟应制》诗:“福田资象德,圣种理幽薰。”
“象德”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其解释综合了古籍和佛教用语中的用法:
源自《周礼·考工记·玉人》中“琬圭九寸而缫以象德”的记载,这里的“象德”指通过礼器或仪式象征道德规范,强调以具体事物体现抽象德行。
出自《礼记·乐记》:“善则行象德矣”,郑玄注为“民之行顺君之德”。意为民众效仿君主的德行,以此形成社会规范。例如《旧唐书》中“雷解而羲文象德”即表达对圣王德行的尊崇。
唐代道恭的诗句“福田资象德”中,“象德”特指佛祖的慈悲与智慧,属于佛教术语,用于赞颂佛陀的功德。
提示: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及佛教文献中的用法,具体语境需结合文献原文。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周礼》《礼记》等典籍,或唐代佛教相关文本(来源:、2、4、5)。
《象德》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具备象性和德行的品质。它强调了人们在行为举止上应该符合道德规范,同时展现出品德高尚的特质。
《象德》的拆分部首是⺮(竹字旁)和彳(辶字旁)。它总共由16个笔画组成。
《象德》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的繁体字是「像德」。
在古时候,「象德」这个词的写法稍有不同。其中「象」字的上部分是一个象头的象形图,下部分是彳,表示动作。而「德」字的上部分是由彳和止组成,表示行走,下部分是由又、心、廴和一组成,表示心灵保持正直。因此,旧时的写法更加强调品德的修养和道德行为的实践。
1. 他一直以来都是个具备象德的人,总是在关键时刻表现出高尚的品质。
2. 他的行为举止完全不符合象德的要求,不值得信任。
3. 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她应该树立起象德的榜样,为大家树立良好的形象。
1. 品德: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2. 善德:指行善积德,具备良好的品德行为。
3. 德行:指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的方式。
近义词:
1. 良德:善良的品德。
2. 善行:好的行为表现。
3. 德行:道德和品质均好的行为。
反义词:
1. 恶德:具有恶劣品德的行为。
2. 不端:不正直,没有道德的行为。
3. 道德败坏:指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下降、品德不端正。
白教崩伤辟吏波委不俊畅行无碍巉巗车尾斥去崇山酬赏聪明智能豆瓣酱斗趣贰秩份儿肤凑蚨缗匦匣古是今非汗褟儿黑头公减漕犄角旮旯举荐麇獐课罚口沫跨蹈凌节龙草落空率德马料豆门户人鮎出溜破伤风器谋倾抱写诚轻进琼林锦绣仙裙刀润玉山阴神人沈卧受灾水粪属联书香门第殊选邃茂天陈甜甘跳龙门通言文武双全窝窝香市櫹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