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象征德行。《周礼·考工记·玉人》:“琬圭九寸而繅以象德。”《元史·礼乐志二》:“盖闻 轩 昊 以来,俱有《咸》《云》之号,《茎》、《英》、《章》、《韶》以象德,《夏》、《濩》、《武》、《勺》以表功。”
(2).谓以君主的德行为榜样。《礼记·乐记》:“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 郑玄 注:“象德,民之行顺君之德也。”《旧唐书·昭宗纪》:“是以雷解而 羲 文象德,网开而 汤 化归仁,用彼怀柔,式存彝范。”
(3).佛教语。指佛祖之德。 唐 道恭 《出赐玄奘衲袈裟应制》诗:“福田资象德,圣种理幽薰。”
象德是汉语中具有双重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释义可从古典文献与历史礼制两个维度解析:
一、象征德行的礼乐表达 出自《礼记·乐记》"乐者,所以象德也",指周代礼乐制度中,通过特定乐舞形式具象化伦理道德。如《武》乐通过盾斧舞姿展现武王克商的仁德,《韶》乐借凤鸟图腾传递虞舜禅让之德。这种以艺术符号喻示德政的思想,构成儒家"礼乐刑政,其极一也"的治国理念。
二、唐代庙堂乐舞专称 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贞观十四年(640年)协律郎张文收创制《象德之舞》,作为享祭高祖李渊的专用乐章。该乐曲融合"文舞""武舞"形制,以六十四人方阵执籥翟而舞,通过"揖让得位"的仪式动作,象征李唐王朝"文治武功"的统治合法性。
这一概念在《汉语大词典》中被归纳为:"谓象征德行。古代歌颂帝王雅乐的专用术语",其释义体系建立在对《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等典籍的系统考据基础上。
“象德”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其解释综合了古籍和佛教用语中的用法:
源自《周礼·考工记·玉人》中“琬圭九寸而缫以象德”的记载,这里的“象德”指通过礼器或仪式象征道德规范,强调以具体事物体现抽象德行。
出自《礼记·乐记》:“善则行象德矣”,郑玄注为“民之行顺君之德”。意为民众效仿君主的德行,以此形成社会规范。例如《旧唐书》中“雷解而羲文象德”即表达对圣王德行的尊崇。
唐代道恭的诗句“福田资象德”中,“象德”特指佛祖的慈悲与智慧,属于佛教术语,用于赞颂佛陀的功德。
提示: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及佛教文献中的用法,具体语境需结合文献原文。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周礼》《礼记》等典籍,或唐代佛教相关文本(来源:、2、4、5)。
北门锁钥薜服碧绿逼熟不结盟国家补选策第侧言禅絮沾泥丛烦黨務躭误德本财末典学風輕雲淡奉引坟园凫舟戆昧供赡孤丁丁果卉古文字函轴欢乐回缭祭蜡襟剑絶尘狼籍两府量金买赋嫠辍纬领案浏览流鸎漫剥冒撞密虑宁馨墙墉钱流地全能冠军仁仁宂辞宂闹上备生公石折契史科收件硕辅宿猪通被五彩戏纤小小眠晓洽小三晞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