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治国平天下,德为根本,财由德致,故理财为末。语本《礼记·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孔颖达 疏:“德能致财,财由德有,故德为本财为末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李毓昌》:“今岁某赴科场,皇上所命题,即以‘德本财末’为言,某虽不肖,敢欺君纳贿耶?”
“德本财末”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念,强调道德修养是根本,而财富积累是次要的。这一思想源自儒家经典《礼记·大学》,其核心内涵可解析如下:
“德”指人的品德操守,“本”即根本;“财”指物质财富,“末”即枝节末端。该词直译为道德是根本,财富是枝末,主张修身立德优先于物质追求。《大学》明确提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强调治国平天下需以德行为根基。汉代郑玄注《礼记》时阐释:“人君以德为贵,财用虽不可阙,然当以德为本”,进一步强化了道德的主导性。
修身为治国根基
《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是核心环节。个人德行完善方能管理家庭,进而治理国家。若本末倒置重财轻德,将导致“财聚则民散”的社会危机。
义利之辨的体现
孔子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朱熹注解强调“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这种价值排序将道德追求置于物质利益之上,形成“见利思义”的行为准则。
在当代社会,“德本财末”思想警示物质发展需以道德为约束。如《汉语大词典》释义:“谓治国平天下,德为根本,财由德致,故财为末”;《辞源》亦收录该词条,引《大学》原文佐证其源流。这种价值观至今仍影响着商业伦理(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与廉政文化建设。
典籍原文
《礼记·大学》:“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权威参考来源
“德本财末”是一个源自儒家经典《礼记·大学》的成语,其核心思想强调道德与财富的主次关系。以下是详细解释:
清代官员李毓昌曾以“德本财末”自省,拒受贿赂,体现该思想对士人操守的影响。
这一成语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倡导以德为先的价值观,适用于治国、修身等多个层面。
按兵束甲安种碑榜碧空如洗避秦客不误间参柴惨悼残猛残税长嘷察颜观色撑抵捶胸黨部地事堕偷改心贡赐共模官话鬼哭神惊涵今茹古哈什禾杆鸿涯画灰花生满路见风使船奬助笺花机筹揭老底井井有绪金花牋矜句饰字矜迈开光洌气梅花调蓦然男朋友孽障种子前郤窍合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穷国虬髯客赊弥省众视线守口首匿肃祗太容瓦斯为民除害稳重小费席门蓬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