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县大夫的意思、县大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县大夫的解释

县令的别称。《左传·襄公三十年》:“ 赵孟 问其县大夫,则其属也。”《宋史·窦俨传》:“请改两畿诸县令及外州府五千户以上县令为县大夫,升为从五品下。” 明 徐渭 《会稽县志诸论·设官论》:“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天子。”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县大夫”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含义略有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县大夫”是县令的别称,主要作为县级行政长官的称谓使用。该词最早见于《左传》,如《襄公三十年》记载:“赵孟问其县大夫,则其属也。”。

  2. 历史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和齐国的县级行政长官被称为“县大夫”;
    • 宋代改革:据《宋史·窦俨传》记载,曾有官员提议将两京及外州府五千户以上县令改称“县大夫”,并提升为从五品下;
    • 明代沿用:徐渭在《会稽县志》中提到“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说明明代仍存在这一称谓。
  3. 读音争议
    该词存在两种读音争议:

    • 部分词典标注为xiàn dà fū(如);
    • 更多文献采用xiàn dài fū(如、5、7等),可能与古汉语读音演变或方言差异有关。
  4. 职能与地位
    作为县级长官,其职能与县令一致,负责辖区内的行政、司法、赋税等事务。宋代提议的“县大夫”品级提升(从五品下),反映了对重要县域治理的重视。

补充说明: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古籍研究。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案例,可参考《左传》《宋史》等原始典籍,或查阅、等高权威性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县大夫

《县大夫》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意思是指在古代中国,负责管理县级行政事务的官员。

拆分部首和笔画:县(部首:县,笔画:7)大(部首:大,笔画:3)夫(部首:大,笔画:4)

来源:《县大夫》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在封建制度下,县大夫是由皇帝任命的高级官员,负责管理县级行政事务,监督地方经济、民生和治安。

繁体:《县大夫》这个词的繁体字写法为「縣大夫」。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县的写法为「縣」,大的写法为「太」,夫的写法为「父」。

例句: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县大夫。

组词:县令、大夫医

近义词:知县、县令

反义词:乡村干部、普通民众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