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县大夫的意思、县大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县大夫的解释

县令的别称。《左传·襄公三十年》:“ 赵孟 问其县大夫,则其属也。”《宋史·窦俨传》:“请改两畿诸县令及外州府五千户以上县令为县大夫,升为从五品下。” 明 徐渭 《会稽县志诸论·设官论》:“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天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县大夫是古代中国对县级行政长官的尊称或泛称,其核心含义指掌管一县政务的最高官员。以下从语义、历史演变及职能角度分述:


一、语义解析

  1. 字义溯源

    • 县:行政区划单位,始见于西周,秦汉后成为地方基本行政单元。
    • 大夫:原为周代官职等级(卿、大夫、士),后引申为对官员的尊称。

      合称“县大夫”即“主一县之政的官员”,属雅称或古语表述,多见于典籍而非日常用语。

  2. 词典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县大夫”指“县令的别称”,强调其作为一县之长的身份。此称盛行于周代至秦汉,后逐渐被“县令”“知县”等取代。


二、历史职能与演变

  1. 周代起源

    西周时,“县大夫”为世袭官职,掌县域军政(《周礼·地官》),职能涵盖赋税、司法、教化。

    例:孔子曾任鲁国中都宰(相当于县大夫),主理地方治安与民生。

  2. 秦汉制度化

    秦推行郡县制后,“县令”为正式官名(万户以上称令,以下称长),但古籍仍沿用“县大夫”作为雅称(如《史记》载“魏县大夫”)。其职责包括:

    • 征收赋税
    • 审理诉讼
    • 管理户籍
    • 劝课农桑
  3. 后世演变

    隋唐后“县令”成为通称,“县大夫”转为书面语或文人追古之用。明清时“知县”为法定名称,但方志、碑刻中仍可见“县大夫”尊称。


三、权威文献引证

  1. 《周礼·地官·县正》

    “县正,各掌其县之政令。” 郑玄注:“县正,即县大夫。”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周礼注疏》)

  2. 《史记·滑稽列传》

    褚少孙补述:“(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后世注家多称其为“邺县大夫”。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史记会注考证》)

  3. 《汉语大词典》

    明确释义:“县大夫,县令的别称。”(第7卷第1248页)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版)


四、学术辨析要点

主要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周礼注疏》(中华书局)
  3. 《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4. 《史记会注考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5.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十三经注疏》数据库(ctext.org)

网络扩展解释

“县大夫”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含义略有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县大夫”是县令的别称,主要作为县级行政长官的称谓使用。该词最早见于《左传》,如《襄公三十年》记载:“赵孟问其县大夫,则其属也。”。

  2. 历史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和齐国的县级行政长官被称为“县大夫”;
    • 宋代改革:据《宋史·窦俨传》记载,曾有官员提议将两京及外州府五千户以上县令改称“县大夫”,并提升为从五品下;
    • 明代沿用:徐渭在《会稽县志》中提到“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说明明代仍存在这一称谓。
  3. 读音争议
    该词存在两种读音争议:

    • 部分词典标注为xiàn dà fū(如);
    • 更多文献采用xiàn dài fū(如、5、7等),可能与古汉语读音演变或方言差异有关。
  4. 职能与地位
    作为县级长官,其职能与县令一致,负责辖区内的行政、司法、赋税等事务。宋代提议的“县大夫”品级提升(从五品下),反映了对重要县域治理的重视。

补充说明: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古籍研究。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案例,可参考《左传》《宋史》等原始典籍,或查阅、等高权威性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八柱国八字没一撇茶钱槌鼓错笋阿弥陀飞鷰奉赠腐骨负老携幼改木贵妾贵衙衮章含戚好心黑色喝礼阍从建卯月角势叫做靖端惊靁景行晋王今音涓波空迫连称敛翅凌人柳公权緑鬓红颜末大必折柰子疋配齐家治国请取器象趋附肉腥森林生态系统莎塔八事典识却随帮唱影泰岱腾地铜池潼关脱序无盐不解淡闲诞险固象牙之塔陷假仙仙现形歇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