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八柱国的意思、八柱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八柱国的解释

北朝 西魏 最高官职为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之上。 大统 十六年以前,计有 宇文泰 、 李虎 、 王元欣 、 李弼 、 独狐信 、 赵贵 、 于谨 、 侯莫陈崇 等八人曾任此职,时称“八柱国”。参阅《周书·侯莫陈崇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八柱国,汉语词汇,源自中国历史,特指西魏时期(535-556年)设立的八位柱国大将军,是军事统帅的最高称号。该词由“八”和“柱国”组成,“柱国”意为国家支柱,象征军事重臣的尊贵地位。这一制度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创立,旨在强化中央集权,通过八位核心将领统率府兵,奠定了隋唐军事体系的基础。八柱国包括宇文泰、李虎、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李弼和元欣,他们不仅是军事领袖,还影响了后世的政治格局。

从历史背景看,八柱国制度源于北魏分裂后的权力重组。宇文泰为对抗东魏,改革军制,将八柱国设为府兵制的核心,每位柱国统领二大将军,形成层级指挥体系。这一制度促进了关陇军事贵族的崛起,如李虎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独孤信则是隋文帝杨坚的岳父,体现了八柱国在朝代更迭中的关键作用。八柱国的设立,标志着中国中古时期军事贵族化的高峰,其影响延续至隋唐,成为“关陇集团”的雏形。

在词义演变上,“八柱国”不仅指具体历史人物,还引申为权力核心的象征。现代汉语中,该词常用于描述团队或组织的核心成员,强调其支柱性作用。来源:历史典籍《周书·卷二十》和《北史·卷六十》。

网络扩展解释

“八柱国”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西魏、北周的重要军政制度概念,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背景

八柱国指西魏时期(535年—556年)设立的八位柱国大将军,是最高军事统帅官职,地位高于丞相。该制度由权臣宇文泰创立,旨在整合鲜卑与汉族势力,巩固统治,并为后来的府兵制奠定基础。

二、核心成员

八柱国包括:

  1. 宇文泰:西魏实际掌权者,北周奠基人。
  2. 元欣:西魏皇族代表(北魏宗室)。
  3. 李虎:李渊祖父,唐朝先祖。
  4. 李弼:李密曾祖父,隋末瓦岗军领袖。
  5. 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三朝国丈。
  6. 赵贵、于谨、侯莫陈崇:鲜卑或汉人军事将领。

三、历史作用

  1. 军政制度创新
    宇文泰融合鲜卑八部制与周礼,建立府兵制,八柱国统领六军,下设大将军、开府等职,形成严密的军事体系。
  2. 关陇集团的形成
    八柱国家族通过联姻与协作,形成“关陇贵族集团”,主导了西魏、北周、隋、唐四朝政权更迭,如宇文氏建北周、杨坚建隋、李渊建唐。
  3. 社会影响
    唐朝史书称:“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可见其家族地位之显赫。

四、制度演变

八柱国不仅是军事职官,更是南北朝至隋唐贵族政治的核心代表。其家族通过军事与政治联姻,深刻影响了中国近200年的历史进程。需注意,部分文献中“王元欣”实为“元欣”,因西魏皇族改汉姓为元。

别人正在浏览...

巴勒斯坦保举脖胦抄内此君蹙境撮壤的历低耗顿积呃喔乏角儿菲诚丰施钩心官田谷口子真估算杭好杭歹号顿豪唫黑漆漆件目节槎嗟唶藉讬精辩箕瓢急滩救焚騋牝冷荤禄里马栏马蹄铁梅干懵董梦里南轲鸣铃母法泥轼辔头漂流起盖勤劳三住沈蓝首涂书证私寮绥安宿障讨米天龟退运温牀文通沃醊屋幕乌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