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树木枝端粗大,必折其干。喻下属权重,危及上级。《左传·昭公十一年》:“若由是观之,则害於国,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所谓末大必折,尾大难掉,尾同於体,犹或不从,况乎非体之尾,其可掉哉!”亦省作“ 末折 ”。《文选·陆机<五等诸侯论>》:“故世及之制,弊於彊御;厚下之典,漏於末折。” 吕延济 注:“厚封土地,则失於末大而本折也。”
“末大必折”是汉语中源自历史典籍的成语,出自《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其核心含义指事物末端过于庞大沉重,必然导致主体折断,比喻下属势力过强或局部权力过大,最终会引发整体系统的崩溃。
从字义解析:
此成语常用于警示权力分配需主次分明,若轻重倒置则难以为继。例如《魏书·礼志》曾用此语强调“强干弱枝”的治国理念。宋代学者吕祖谦在《左传详说》中进一步阐释:“犹木之枝叶茂,其根本必为所累”,以自然现象类比社会结构。
权威文献如《汉语大词典》(第2版)收录该词条,并标注其历史用例。读者可参考中华书局出版的《左传注疏》或访问国学导航(www.guoxue123.com)查阅原文及历代注疏。
“末大必折”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mò dà bì zhé(部分资料中发音为mò dà bì shé),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字面意义:
指树木的枝梢过于粗大,主干就会折断。
比喻意义:
比喻下属权力过重或地方势力过大,会威胁到上级或中央的权威,最终导致危机。
最早记载:
出自《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该句是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申无宇劝谏楚灵王时所言,强调分封过度会导致中央权力被削弱。
历史典故:
楚灵王灭蔡国后,封公子弃疾为蔡公,申无宇以“末大必折”警示分封过度的危害,后楚国内乱印证了这一预言。
语法功能:
多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掌权者注意权力分配平衡。
示例:
如《昭明文选》引用:“枝大於幹,胫大於股,不折必披。”进一步阐释权力失衡的后果。
“末大必折”通过自然现象隐喻权力结构中的隐患,强调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属之间的制衡关系,是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重要体现。如需更完整的历史背景或例句,可参考《左传》原文或相关注释。
凹坑拜寄白日贼本爵苍黎察官搀夺出就外傅莼鲈之思出生率刍说打工狄香东方杂志发痗返悔格登孤胆贵信海丞寒暄花木瓜呼风唤雨挤拢井台凈坛金面机趣倦致决力客儿亭克终口颊坏疽款占愧服老套乐得林庐祃纛漫江闷忿鸣艚囊萤映雪幈风批语奇葩容舍三藏慎始慎终狮舞首身分离太过泰始叹吁陶侃之意文错翔泳咸濩险绝谢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