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固的意思、险固的详细解释
险固的解释
险阻坚固。《吕氏春秋·长利》:“海阻山高,险固之地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曷逻闍国》:“国大都城周十餘里,极险固,多山阜。”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关于民清军交战情况》:“加以革军险固之砲垒则绵亘於前,完全之工事则施设於后,守之甚易,攻之极难。”
词语分解
- 险的解释 险 (險) ǎ 可能遭受的灾难:危险。风险。冒险。探险。保险。铤而走险。 可能发生灾难的:险象。险情。险境。险峰。险恶。 要隘,不易通过的地方:险隘。险厄。险固。天险。 存心狠毒:险毒。阴险。 几乎,
- 固的解释 固 ù 结实,牢靠:坚固。稳固。巩固。凝固。加固。 坚定,不变动:固执。固定。固本。 本,原来:固有。固步自封(亦作“故步自封”)。 鄙陋(见识浅少)。 姓。 笔画数:; 部首:囗;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险固”是汉语中一个复合词,由“险”和“固”两个语素构成,常用于形容地理环境或军事防御工事的特性。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其核心含义为“地势险要且坚固”,多用于描述自然地形或人为建筑易守难攻的特点。
1. 基本释义
从构词法分析:
- 险(xiǎn):《说文解字》释为“阻难也”,指地势高峻陡峭、难以通行,如“天险”“险要”。
- 固(gù):本义指城墙坚固,《广雅》注“坚也”,后引申为牢固、不易攻破,如“牢固”“固若金汤”。
二者结合后,“险固”强调兼具天然屏障的险峻性与人工防御的稳固性,例如《三国志》中“依山险固,筑垒自守”即为此意。
2. 应用场景
在历史文献和现代语境中,“险固”多用于:
- 地理描述:如“关中之地,四塞险固”(《史记》),指地形易守难攻。
- 军事防御:如“据险固以抗敌”,表示依托坚固的防御工事。
- 建筑特征:形容城墙、关隘等兼具天然屏障与人工加固的结构,例如函谷关被称为“天下险固”。
3. 近义扩展
与“险固”语义相近的词汇包括:
- 险要:侧重自然地势的险峻(如《汉书·地理志》“地势险要”)。
- 坚固:强调物体本身的牢固性(如《墨子·备城门》“城郭不坚固”)。
- 雄险:多用于文学描述,兼具宏伟与险峻之意。
以上释义参考自《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复合词的解构分析,以及《汉语大词典》中“险固”的历代用例考证。
网络扩展解释
“险固”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含义,可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用法综合理解:
一、基本含义
-
形容地势险要坚固
指地理位置易守难攻,兼具险峻与稳固的特性。例如《后汉书》提到“依险固筑营壁”,描述军事防御工事;《三国演义》中“江山险固”则强调荆州的地理优势。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亦用“极险固”形容城防的坚固。
-
喻指人或事物的坚韧性
作为成语时,表示在危险或困境中保持坚定。如查字典解释为“处境危险但能稳固不变”,常用于赞扬个人在逆境中的坚持精神。
二、详细解析
- 字词拆分:“险”指危险、险要,“固”表示坚定、稳固。两者结合既可指自然地形(如山高水险且防御稳固),也可引申为精神或状态的稳定。
- 历史用例:古代文献多用于军事和战略描述,如《吕氏春秋》提到“险固之地”作为战略要地。
- 现代应用:现代汉语中仍保留地理层面的使用,如“地势险固”,而比喻义多出现于文学或口语表达。
三、引用来源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汉典及《吕氏春秋》相关段落。
别人正在浏览...
爱侣按歌被袋背篼补纫餐霞饮液常形澄緑澄黝城治陈进催租瘢地方自治底下凤奁府僚高肥攻书广贲鬼雨涵忍寒晚宏伯画骨华丽黄登登胡客鹘拳计贡井脉涓壤坎宫莱国牢户量体重力大无比厘治龙潜凤采昵戏沤纻潘泔七林林搝揭七纵曲礼耍货四遐四先生腾骑腾骧天人感应提款桅樯文性无对汙闻乡落相优纤柳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