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献策的意思、献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献策的解释

犹献计。《三国志·魏志·傅嘏传》:“时论者议欲自伐 吴 ,三征献策各不同。” 唐 李端 《送郭良辅下第东归》诗:“献策不得意,驰车东出 秦 。” 宋 苏轼 《过岭寄子由》诗:“投章献策谩多谈,能雪寃忠死亦甘。” 清 冯桂芬 《怀人》诗:“献策归来恋旧林,循陔至乐胜朝簪。”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献策”是一个汉语动词,其核心含义是献出计策;提出计谋。它通常指个人或群体为了解决问题、达成目标或应对某种情况,主动向他人(尤其是决策者)提供策略、建议或方案的行为。

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 献: 恭敬地送上、呈现。
    • 策: 本指古代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简策),引申为计谋、策略、办法。
    • 合义: 将想好的计谋、策略恭敬地提出来。指主动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建议。
  2. 语源与演变:

    • “策”字从“竹”,最初指编连好的竹简,是古代重要的书写载体。由于书写内容常涉及国家大事、谋略规划,“策”逐渐引申出“计谋”、“策略”的含义(如“对策”、“良策”)。
    • “献”表示恭敬地给予、奉上。将“策”恭敬地奉上,即为“献策”。这个词体现了对智慧和谋略的重视,以及提出建议时的谦恭态度。
  3. 用法与语境:

    • 主体: 献策者可以是个人(如谋士、臣子、专家、普通民众)或群体。
    • 对象: 通常是上级、领导者、决策机构或需要帮助的对象(如“向领导献策”、“为团队献策”、“为国献策”)。
    • 目的: 旨在解决困难、改进现状、抓住机遇、达成目标或应对挑战。
    • 场合: 常用于较为正式或重要的情境,如国家大事、组织决策、重要项目等。也用于泛指提出建议(如“大家纷纷献策”)。
    • 感情色彩: 中性偏褒义,强调主动性和建设性。常与“献计”连用(“献计献策”),意义相近。
  4. 近义词:

    • 献计: 意义与“献策”最为接近,几乎可以互换使用。
    • 进言: 指向地位高的人提出意见(多含恭敬或婉转的意味)。
    • 建议: 提出主张或意见。
    • 提议: 提出主张供讨论或采纳。
    • 出谋划策: 制定计谋策略(更强调“制定”的过程)。
  5. 文化内涵:

    • “献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智慧、群策群力解决问题的精神。历史上,谋士向君主献策(如诸葛亮向刘备献《隆中对》)是常见的政治文化现象。
    • 它鼓励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共同面对挑战。

引用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献策”是汉语词汇,拼音为xiàn cè,意为主动为他人或集体出谋划策、进献计策。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指通过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或建议,常见于为集体、组织或他人提供决策参考。例如《三国志·魏志·傅嘏传》记载:“三征献策各不同”,体现了不同人提出不同策略的情景。

  2. 用法与语境

    • 作动词:如“为项目献策”“献计献策”;
    • 作名词:如“采纳他的献策”;
    • 常见于正式或书面表达,强调主动性和建设性。
  3. 近义词与扩展
    近义词包括“献计”“建言献策”,均指向他人提供建议。例如古华《芙蓉镇》中描述角色“献计献策”推动政策实施。

  4. 历史与文学用例
    唐代李端《送郭良辅下第东归》诗云:“献策不得意,驰车东出秦”,反映古代文人通过献策谋求仕途的现象。

  5. 现代应用
    多用于会议、政策讨论等场景,如“代表们积极献言献策”,强调群体智慧对决策的辅助作用。

若需更多例句或出处细节,可参考《三国志》《芙蓉镇》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鹩白盐捕蛇者说参井朝衣东市持两端褫魄垂涎三尺楚娘打呵欠打乡谈调换掉慄低光荷二十四诗品飞空风会风清弊绝簳珠割刿梗悍国有企业寒素耗登豪横跋扈花哨徽金简诣焦枯经邦论道筋缕劳勌梁冠理察矛子缥缈平巾帻贫剧谱籍菩萨岂遽气略情凄意切奇行趋拜日无暇晷山臯彡彡山阴数词殊俗司令部宋玉宅韬谲铜记屠覆穨响王化网篮污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