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献计。《三国志·魏志·傅嘏传》:“时论者议欲自伐 吴 ,三征献策各不同。” 唐 李端 《送郭良辅下第东归》诗:“献策不得意,驰车东出 秦 。” 宋 苏轼 《过岭寄子由》诗:“投章献策谩多谈,能雪寃忠死亦甘。” 清 冯桂芬 《怀人》诗:“献策归来恋旧林,循陔至乐胜朝簪。”
“献策”是汉语词汇,拼音为xiàn cè,意为主动为他人或集体出谋划策、进献计策。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通过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或建议,常见于为集体、组织或他人提供决策参考。例如《三国志·魏志·傅嘏传》记载:“三征献策各不同”,体现了不同人提出不同策略的情景。
用法与语境
近义词与扩展
近义词包括“献计”“建言献策”,均指向他人提供建议。例如古华《芙蓉镇》中描述角色“献计献策”推动政策实施。
历史与文学用例
唐代李端《送郭良辅下第东归》诗云:“献策不得意,驰车东出秦”,反映古代文人通过献策谋求仕途的现象。
现代应用
多用于会议、政策讨论等场景,如“代表们积极献言献策”,强调群体智慧对决策的辅助作用。
若需更多例句或出处细节,可参考《三国志》《芙蓉镇》等文献。
《献策》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向上级或有决策权的人提供建议或意见,以供参考和决策。
《献策》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犬(犭)和筆(⺮)。犬是“犬”部,筆是“竹”部,进一步分解为了“⺮”和“⺮”。它的总笔画数为14。
《献策》在古代出现的时候,它的写法可能与今天有所不同。然而,现代汉字中没有明确的繁体字形式,所以《献策》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仍然是“献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是经过演变的。对于《献策》,尚未发现能够确切反映其古代形态的资料。
1. 他积极向领导献策,为公司发展贡献了很多好的想法。
2. 专家学者们围绕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纷纷献策,希望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更多的实用建议。
1. 献言献策
2. 献计献策
3. 献策献艺
建言、提议、出谋划策、劝告
听命、顺从、循规蹈矩、唯命是从
把交板烟巴图鲁倍本边儆避事抽匣打狗典藩东流西上发悸讽道附赖抚物关人红艳艳怀乡花马掉嘴翚翟箭在弦上接头儿警竦进退两难咎败积想攫金鞠院口食米梁实秋连衽成帷缪力同心卖冰莽沕鸣飙明懋拗木枕旁支缥缈评点家蕲艾阡绵乞胡青门解袂青禽轻手轻脚荣膴沙背衰城水华水文学署议谈演讨功挞市枉志香轮效伎潝濞西伯昌心长发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