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趋拜的意思、趋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趋拜的解释

趋走拜谒。亦泛指请安、问候时所行礼节。《史记·三王世家》:“皇子赖天,能胜衣趋拜。”《旧唐书·文苑传下·元德秀》:“先是堕车伤足,不任趋拜。” 宋 曾巩 《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一表》:“虽甫逮胜衣,习为容於趋拜。”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海超勇》:“后南征 臺湾 , 福文襄公 趋拜下风,公始为之尽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趋拜(qū bài)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礼仪色彩的复合词,由“趋”和“拜”两个动词组合而成,核心含义指快步上前行礼,强调在特定场合中通过加快步伐的动作表达敬意并完成拜见的礼节。其具体释义与用法如下:

一、字义分解与核心含义

  1. 趋(qū):

    • 本义为小步快走,是古代表示恭敬的行走姿态,常见于觐见尊长、进入重要场合时。《礼记·曲礼上》有“帷薄之外不趋”的记载,说明“趋”是体现尊卑礼节的特定步态。
    • 引申为恭敬地快步上前,强调动作的迅速与态度的谦卑。
  2. 拜(bài):

    • 本义指表示敬意的礼节,包括作揖、叩首等具体形式。《周礼·春官·大祝》将“拜”细分为九种(“辨九拜”),涵盖不同等级和场合的礼仪。
    • 泛指行礼、拜见,是人际交往中表达尊敬的核心行为。

合成义“趋拜”:指为表示敬意而加快脚步上前行礼,融合了动作的迅捷(趋)与礼节的庄重(拜),生动体现了古人对尊卑秩序和礼节的重视。

二、典籍用例与语境分析

该词多见于史书、礼书,描述臣子谒见君王、晚辈拜见尊长时的规范仪态:

三、使用场景与文化内涵

  1. 宫廷礼仪:臣子面见君主时必须“趋拜”,体现皇权至上与君臣纲常。
  2. 尊长礼节:晚辈拜见父母、师长、贵宾时行“趋拜”,传达孝道与谦恭。
  3. 郑重场合:在祭祀、典礼等严肃仪式中,“趋拜”强化仪式的神圣性与参与者的虔诚。
  4. 文化象征:该词浓缩了传统礼教中“敬”与“序”的核心观念,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载体。

四、现代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趋拜”作为独立动词使用频率降低,多出现于: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第10卷第4页,“趋拜”词条释义及书证(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
  2. 《古代汉语词典》(第二版) 第1263页,“趋”字义项;第49页,“拜”字义项(商务印书馆,2014年)。
  3. 《礼记译注》 曲礼上篇关于“趋”的礼仪规范解读(上海古籍出版社,杨天宇译注,2004年)。
  4. 《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卷七《项羽本纪》相关段落(中华书局,2013年)。

网络扩展解释

“趋拜”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多个角度解析:

基本释义

历史与文献出处

  1. 《史记·三王世家》中提到:“皇子赖天,能胜衣趋拜”,描述年幼皇子穿戴整齐后行礼的情景,体现礼仪规范。
  2. 《汉书·韩信传》记载樊哙对韩信的恭敬态度:“哙趋拜送迎”,反映下级对上级的礼节。
  3. 《旧唐书》提到元德秀因足伤“不任趋拜”,说明“趋拜”是古代官员需履行的常规礼仪。

使用场景与延伸

关联词汇

“趋拜”反映了古代社会等级制度下的礼仪文化,既包含动作(快步、行礼),也蕴含态度(恭敬、顺从)。其含义从具体行为延伸至抽象的人际关系表达,需结合语境理解褒贬色彩。

别人正在浏览...

报告逼惮别府草稾吃剑才崇长当捐当使典度帝屋敦悦剟材崜峗樊姬凤尾鱼覆视该正各级跟履功成骨枯工程师管带官粟匦匣过府冲州黄云讳死荐蒋嚼咬开慰夸词老妾捞取乐酣聊胜于无镂脂剪楮迷径墨竹亭剖视七佛清机亲敬绕指戎节繖盖三流三十六失联市买司暑热太阳糕听篱察壁土拉八几望远行晚笋无上道象鞮写家膝髁唏里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