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订的意思、厘订的详细解释
厘订的解释
(1).整理订正。 鲁迅 《集外集拾遗·<劲草>译本序》:“爰加厘订,使益近于信达。”
(2).制订。 ********* 《三十年前的民主运动》:“﹝ 梁任公 ﹞对立宪加紧活动,提出四项政纲,即……(二)厘订法律,巩固司法权的独立。”
整理订定。《清史稿·时宪志一》:“﹝ 汤若望 ﹞言:‘臣於 明 崇禎 二年来京,曾依西洋新法釐订旧历。’” 清 赵克宜 《重订增补<类腋>凡例》:“ 姚氏 原书诸未尽善之处,既为详加釐订,新增者成於锋鏑之餘,疵顈在所难免。” 朱自清 《论国语教育》:“ 陆先生 是主张‘整理国字’使之合理化,科学化,统一化,正确化,非从速釐订标准字不可。”
词语分解
- 厘的解释 厘 í 小数名,百分之一:厘米。 单位名(a.长度单位,中国一市尺的千分之一;b.重量单位,中国一市两的千分之一;c.地积单位,中国一市亩的百分之一;d.利率单位,年利一厘按百分之一计,月利一厘按千分
- 订的解释 订 (訂) ì 改正,修改:订正。考订。校(刼 )订。修订。 约定,立(契约):订立。订购。订约。 用线、铁丝、书钉把书页、纸张连在一起:装订。 制定:订计划。 评议:“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二论相订,
网络扩展解释
“厘订”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基本解释
- 整理订正
指对已有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梳理、校对和修正,使其更准确或完善。例如文献修订、法律条文调整等场景。
- 制订
强调从无到有地制定规则、法律或计划,如政策法规的起草。
二、引证与用法
- 鲁迅在《集外集拾遗·〈劲草〉译本序》中提到“爰加厘订,使益近于信达”,体现对文本的修订完善。
- 邹韬奋在《三十年前的民主运动》中描述梁启超“厘订法律,巩固司法权的独立”,侧重法规的制定。
- 实际应用:常见于法律、金融等领域,如“银行厘订汇率”“企业厘订会计制度”。
三、补充说明
- 近义词:厘定、修订、制定。
- 注意:部分语境中隐含“需承担风险或责任”,如“会员自行厘订风险”。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厘订(lí dìng)这个词是指修订、校正或审查文稿、文件等内容。《厘订》一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是“厂”、“言”、“十”和“一”,总共六画。
《厘订》这个词来源于古代的书写方式,其中“厂”是厂字底的意思,代表文字是在厂字的下方书写;“言”是指示词语含义的意义,代表书写的内容;而“十”和“一”则分别表示具体的十字和一横,用来确定字形。
在繁体字中,“厘订”的写法保持不变,依然是“厘订”这两个字组合而成。繁体字是汉字的一种演变形式,相较于简体字,它们在形状上有所改变,但字形仍保持一致。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厘订的字形也有些不同。比如,厘字通常在上方多加一横,形如“㫃”;而订字在左右两侧多有两点,形如“⿱丁⿰丶丶丶冂”(左侧有两点,右侧有一个冂)。
《厘订》这个词在应用中可以具体指代修订、校正、审核等工作。例如,一份文件经过厘订后,可以更加准确、规范地表达内容。下面是一个例句:
这份合同还需要厘订一下,确保所有条款都清楚明确。
除了《厘订》之外,还有一些相关的词汇。组词方面,可以有厘正、厘清、厘定等词。近义词方面,可以有修订、校对、审查等词。反义词方面,可以有保持、不变、固定等词。这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灵活运用,以表达不同的含义和需要。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