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整理订正。 鲁迅 《集外集拾遗·<劲草>译本序》:“爰加厘订,使益近于信达。”
(2).制订。 ********* 《三十年前的民主运动》:“﹝ 梁任公 ﹞对立宪加紧活动,提出四项政纲,即……(二)厘订法律,巩固司法权的独立。”
整理订定。《清史稿·时宪志一》:“﹝ 汤若望 ﹞言:‘臣於 明 崇禎 二年来京,曾依西洋新法釐订旧历。’” 清 赵克宜 《重订增补<类腋>凡例》:“ 姚氏 原书诸未尽善之处,既为详加釐订,新增者成於锋鏑之餘,疵顈在所难免。” 朱自清 《论国语教育》:“ 陆先生 是主张‘整理国字’使之合理化,科学化,统一化,正确化,非从速釐订标准字不可。”
“厘订”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复合结构的动词,由“厘”和“订”两个语素构成。从语素拆分角度分析,“厘”本义为治理、整理,引申为精细划分或规范;而“订”指核定、修改,强调对已有内容的修正行为。两者结合后,“厘订”指对制度、文献等事物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与修正,例如《汉语大词典》指出该词含有“考订后使之精确”的语义特征。
在具体应用中,“厘订”常见于学术文献整理、法典修订等专业领域。例如中华书局《古籍整理通则》中强调“对异文需逐条厘订”,体现其“考辨真伪”的核心功能。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将其与“考订”“校订”列为近义词,但突出其“系统性整理”的差异化特征。
从词源发展观察,“厘订”属近代产生的复合词,最早见于清代考据学著作。章学诚《文史通义》记载“前代典章,必经厘订方可为据”,显示该词与考据学发展的密切关联。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低于“修订”“审定”等近义词,但在专业文献中仍保持特定语用价值。
“厘订”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文献。
哀哭傲霜半懂不懂半文不白报户口宝璐表里为奸恻凄吃光齿少心鋭痴水大弦登木颠偾蝶裙洞幽烛微端整独梁发笄服玉够不上龟筒哈哈黄不老画桡撝卑交旧禁直卷脑决判拘送坎懔两头蒙连磨帘庑灵眇淋淋蝼螾秘倦民柄南陵拈酸吃醋旁收博采彭勃蓬沓碰运气胼冒轻虏歧义曲肱而枕生活力生忌甚麽神閒气定碳水化合物韬谲王途香埠枭除小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