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蛮服的意思、蛮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蛮服的解释

(1).古代王畿方千里之外,每方五百里分为一服,共分成九服。蛮服在卫服之外,夷服之内,为第六服。《周礼·夏官·职方氏》:“方千里曰王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 贾公彦 疏:“言蛮者,近夷狄,蛮之言縻,以政教縻来之。”

(2).泛称远离京城的边远地区。 唐 元稹 《骆口驿》诗:“二星徼外通蛮服,五夜灯前草御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蛮服是古代中国政治地理概念中的特定称谓,指周代“九服”制度中距离王畿较远的区域之一。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1. 字义与制度定位

    “蛮”泛指南方少数民族或边远未开化之地;“服”意为“服事”,指臣服于中央王朝并承担朝贡义务的地区。在《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的“九服”体系中,蛮服位于“夷服”之外,是距离王畿第七层区域,具体范围为王畿中心向外四千五百里至五千里的范围。该制度以王畿为中心,按距离和亲疏关系划分行政与朝贡圈层,体现古代“华夷秩序”的空间结构。

  2. 历史与文化意涵

    蛮服作为边疆地带,象征中原王朝统治力的边缘区域。其居民(“蛮”)因文化习俗差异被视为“化外之民”,但通过“服”的制度被纳入政治隶属关系。这一概念反映了古代“内华夏而外夷狄”的天下观,是研究古代边疆治理、民族关系及文化认同的重要术语。随着历史演进,“蛮服”一词逐渐抽象化,泛指偏远未开化之地或异族区域。


参考资料来源:

  1. 《周礼·夏官·职方氏》(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蛮服”词条
  3. 《辞源》(修订本)“九服”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蛮服”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

  1. 古代九服制度中的地理划分
    根据《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周代将王畿以外的地区按距离划分为九服,每服五百里。其中“蛮服”为第六服,位于卫服之外、夷服之内,是中央政权对边远地区的管理划分。这一制度体现了古代“五服九服”的疆域管理体系,具有政治和军事管辖意义。

  2. 泛指边远地区的代称
    在文学或历史文献中,“蛮服”常被用来指代远离中原政治中心的偏远地带,如唐代元稹《骆口驿》诗中“二星徼外通蛮服”即用此意,强调地域的荒远与文化差异。

补充说明:

建议参考《周礼》原文或权威历史辞典(如《汉语大词典》)获取更系统的制度背景。

别人正在浏览...

百拙辩难不改其乐柴燎廛市诚切宠葬雠贼闯丧串哄蹈常习故底蕴独帚酆城狱封绵服期斧屋盖钟跟声工技寒木候谒虎兕虎尾春冰护向坚莹鉴于郊扉桀虏节用节止絶水枯索轑阳流电垄亩龙须水盲书悯悼墨痴墓文衲僧捻船胖子盘辟栖窜罄竹难穷囚首桑条韦深度勝兵屎蜣螂踏白台站颓唐乌鲗墨呷啜香篘乡愁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