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小国侍奉大国。《周礼·夏官·司马》:“比小事大,以和邦国。” 郑玄 注:“比犹亲。使大国亲小国,小国事大国,相合和也。”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见机而作,《周易》所贵;小不事大,《春秋》所诛。”《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四年》:“若以 元昊 於北朝失事大之体,则自宜问罪。”
“事大”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小国通过侍奉大国来维持邦国间的和谐关系。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解释:
词源与经典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周礼·夏官·司马》中“比小事大,以和邦国”,郑玄注解说“使大国亲小国,小国事大国”。晋代孙楚在《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中强调“小不事大,《春秋》所诛”,说明不遵守这一原则将受谴责。
政治伦理内涵
作为古代东亚国际关系准则,体现了“强弱有序”的等级制度。如《续资治通鉴》记载宋仁宗时期,元昊因“失事大之体”被问罪,反映该原则的实际应用。
现代语义延伸
当代语境中可引申为“依附强者”的行为模式。如引用张皓宸的句子“事大多存在变数”,将古代政治术语转化为对人际关系的隐喻。
构词特点
该词由动词“事”(侍奉)与形容词“大”构成动宾结构,读音为shì dà。需注意与“大事”(重大事件)的倒序词义区别。
注:如需查看完整古籍原文或现代用例,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事大是一个常用的词语,表示事情非常重要、规模庞大或者牵涉较广的意思。
事大的部首是人字旁,总共有七画。
事大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抑》这首诗里:“是用大侃,岂其有他?”其中,“大侃”指的是巨大而重要的事情。
事大的繁体字为「事大」。
古代汉字对于事大的写法多样,包括「事大」、「事巨」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汉字逐渐统一了写法,通常使用「事大」。
1. 这次会议事大,需要我们全力以赴。
2. 这项工程涉及面很广,非常事大。
3. 政府紧急召开会议,商讨解决这个事大问题的办法。
事情、大事、大事化小、大小、大事不糊涂
重大、重要、庞大、巨大、广泛
小事、琐事、微不足道、次要
【别人正在浏览】